论“把‘非遗文化——衡阳皮影’融入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万玲玲
论“把‘非遗文化——衡阳皮影’融入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
湖南省衡阳县第一中学 万玲玲
摘要:随着时间的迁移,皮影戏作为中国古老的剧种和历史文化已经日渐没落,非遗文化的保护和挖掘并再生和发展,成为新时代人的重要课题,如何让中国传统文化长存于下一代人的心中,如何让本土文化——衡阳皮影在孩童们的心里不再陌生。我想把本土的古老艺术—皮影戏带进课堂,包括美术课、音乐课、德育课、语文课等等。
关键词:皮影戏;衡阳皮影;进课堂
皮影戏,是指临时在两平方大小的空地上用布围成方维,用白布绷紧建成影子表演窗口,将影人立在白布(幕布)上,使用强光(煤气灯或电灯)照射透光产生影子,由人操作来舞动影子并配音对话或演唱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皮影戏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最古老的一种表演形式和娱乐方式,起源于西汉,距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一、衡阳皮影的兴起与发展
衡阳皮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技术性、艺术性、文学性都有别于其他皮影,风格独特。
衡阳市地方皮影戏自清朝年间由外地流入,跟中国其他地方的皮影戏一样,也是中国皮影发展分流的产物。衡阳市地方皮影戏根据地域特色,风格最为明显的、艺术性较强的主要有衡山皮影和衡阳县皮影(又称衡阳皮影)。衡山皮影以制作精美见长(以刘武阳老师为代表),衡阳皮影则指衡阳县的皮影,以唱腔优美、种类丰富(九板十三腔),锣鼓伴奏,讲究谱法,自成体系(以万运生为代表)。
衡阳县皮影戏起源于两百多年前。清朝时期,衡阳县台源镇的“紫霞渡”是重要的渡口码头,蒸水河贯穿境内,上通宝庆府下达衡洲府,街上门市兴旺,经济富裕。商客们闲暇时的快乐便是走进茶馆去听听渔鼓。相传清朝中期有一富商之子名叫丁吉宏在外求学,带回一种稀奇的表演为父亲祝寿。乡亲们都跑来看热闹,只见几个人扯起一块大白布把自己围起来,点起桐油灯,白布之上现出人物的影子,里面的人开始唱唱打打,配上锣鼓家伙,好不热闹。此后,有钱人家都来找丁吉宏唱这种戏。于是,丁吉宏开始在当地传授这种演唱技术,组班唱戏,成为衡阳县皮影戏的祖师。许多外地的年轻人都跑来学习演唱皮影戏养家糊口。后来丁吉宏在原有的唱腔上加以改造,形成衡阳皮影特色——九板十三腔,九板是指起板,倒板,斗板等,唱腔包括有女旦腔,老旦腔,小生腔,小丑调,道腔,南北二路等等。
二、衡阳皮影戏的艺术特点
衡阳皮影的特点之一就是三人皆能成戏。他们身处其中,一人在幕布上操动影人,一人吹拉弹,另一人负责打击乐器(俗称“打后台”),三人互相搭腔轮番演唱,配合默契。大部分演员都身兼多职,一边唱一边打锣鼓,或者拉琴,或者耍影人,应用灵活,角色职位可以零时随机调换。剧本是表演的依据,衡阳皮影戏没有剧本,而是桥本。桥本就是把历史故事简要的写下来,里面只有人物、地点和故事经过,加上一些典故和诗词,相当于一个框架。具体的唱词和对白则需要表演者临时发挥,即兴编唱。衡阳皮影的独门绝技便是后台锣鼓了。一个人(双手)能打击四五种乐器并且按照锣鼓谱法来完成五个声部。衡阳皮影大多是用纸板双层雕刻镂空,再把透明纸或塑料膜夹在其中,把颜色涂在透明膜上,让人物的形态轮廓清晰,花纹有型,服饰亮丽,集绘画工艺和雕刻技术为一体。衡阳皮影展示的是人物的斜面(俗称七分脸)。衡阳皮影中的对白和唱词都是模拟古代诗文,唱词每一段内句子字数要求相同,要么是七字句,要么是十字局,并且分为上下句子,下句子要求要押韵。还会经常用到文学典故,用比兴的方式阐述一些做人的道理。皮影戏唱的是历史,或者是历史上流传的故事,讲述一些忠奸善恶,因果报应的事例,蕴含许多做人的道理,观众不仅能体会其中美妙的唱腔和伴奏,享受幕布上的表演,感受热闹的气氛,还能受到心灵的洗礼。
三、衡阳皮影艺术的价值
1.文学价值:衡阳皮影的语言都是模拟古代文人对白,其唱词以七字句(二二三)和十字句(三三四)为主,每个唱段内,句子间字数相同,为上(单)·下(双)句子,下句规定要押韵(如“成清”韵“长腔”韵等)。
2.技术价值:古代有云“七步成诗”,这些艺人读书虽少,却能动步即唱诗无雷同;皮影戏后台由一个人双手完成几个乐器——技术性强。
3.艺术价值:衡阳皮影特有的唱腔体系能根据人物性格、性别、年龄、职位等特征来选择合适的唱腔,融入艺人美妙的嗓音和动情的演唱,听觉效果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皮影的锣鼓早于花鼓戏锣鼓,记谱法是“合谱”(其他剧种锣鼓谱是“分谱”);皮影制作集绘画、雕刻于一身,其技法区别于其他地方。
4.历史价值:中国皮影从宫廷流入民间,演变成地方剧种,衡阳皮影记录了中国皮影的发展历程;皮影戏演古道情唱历史。
5.社会价值:人们生日求神拜佛都会用到皮影,有社会需求;用地方语言演唱,融入了本土文化,有地方特色。
6.科学价值:利用强光照射产生影像,属于物理学范畴。
四、衡阳皮影进课堂的必要性
衡阳皮影目前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让皮影走进课堂,让孩子们接受中国古老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的爱祖国热情,是保护皮影文化最直接最快捷的办法。
近三十年以来,由于多媒体、数字信息、网络等娱乐方式的出现,衡阳皮影已日趋衰败,衡阳县皮影戏班越来越少。而我们的衡阳皮影去年才成功列入“衡阳市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衡阳皮影的发展,急需补充年轻的新生力量。作为衡阳皮影的后代,学习、继承和推广衡阳皮影、保护衡阳皮影我们责无旁贷。让衡阳皮影走进课堂,在各学科领域融入衡阳皮影文化是很有必要的。
如何在课堂中融入衡阳皮影?就是把地方皮影这个古老的传统文化做进教材、送进课堂、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去。
一是推动美育课程的发展。把皮影唱腔,锣鼓谱法等系统化,形成完整演唱体系,形成文字教材,招收学徒,在中小学校和课后服务机构开设皮影演唱课程、皮影打击乐器教学。可以在中小学音乐校本教材中安排皮影的相关知识和内容,可以带领学生编排儿童故事或者红色剧情进行表演,让学生亲自体验皮影表演,亲自操作皮影,也可以让学生体验式的去演唱段落,然后一边唱一边舞动皮影等等。作为音乐教师,可以让音乐课堂内容非常丰富,趣味横生。
二是皮影制作与中小学美术课结合。衡阳皮影的绘画性很强,以红绿黄蓝粉黑为主色调。服饰图案以花草、铜钱还有老虎和龙、凤、水、云为元素多见。雕刻有阴刻和阳刻两种。纸板皮影就是用双层雕刻,雕刻时用阴刻,然后在两层中夹一层着色膜,把颜色涂在膜上,透过光照,凸显花纹和图案,颜色鲜艳漂亮,而留下的纸板则不透光,就在屏幕上形成黑影,这样影人的人物形象就轮廓清晰色彩分明,有层次。用牛皮做影人,则大多用阳刻,偶尔去掉一些花纹的背景,突出花纹的层次。这些人物的服饰和头饰、帽子、脸蛋、五官在设计和绘画上都是非常讲究的,既要符合人物的性别年龄身份地位,又要符合观众的审美,很有艺术性。所以,衡阳皮影走进美术课堂,把衡阳皮影的绘画工艺和雕刻工艺写进中小学美术教材,完全可以顺理成章的融入进去。而且,美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学习和行赏传统皮影作品的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创作,亲自动手制作皮影,包括绘画、雕刻、裁剪、拼装自己的皮影。
三是研究皮影中的桥本,撰写成剧本,研究唱词和道白中中国古文化,跟大、中、小学汉语言文学类课程相结合。
四是皮影剧目剧情中宣扬的道德礼仪及爱国报国等思想和精神可以融入到中小学生思想道德课中。利用皮影表演的形式对中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传统皮影剧目中有许多表达爱国的故事,许多表达善与恶、忠与奸,善恶终有报的因果关系,也有许多忠孝仁义的环节,无时无刻不在倡导观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五是皮影戏的光影原理可以融入到物理课程。皮影戏是人类电影之父。为什么这样说?可以说没有皮影就没有电影,没有皮影戏这种艺术形式的存在,就不会有人想着去发明电影。它们都是光与影的结合,是一种物理现象。皮影戏进入课堂,可以激发孩子们的想象,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在未来的科学道路上多一些思考。
让非遗文化走进校园,从娃娃抓起,让本土皮影文化植入人心,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和有志之士行动起来,加入到衡阳皮影学习行列中来,完善衡阳皮影的教育教学功能,推动衡阳皮影的发展,让精萃的地方文化传承下去。
该论文属于研究成果:十四五市级规划课题《非遗文化——衡阳皮影戏在美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编号xdj2022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