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期刊浏览

国际刊号:ISSN 1672-5905

国内刊号: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jsjyyj218@163.com

网    址:www.jsjyyj.net

深研教材 创新习作

深研教材 创新习作

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中兴学校  陈浩

在深度学习背景下,结合语文学科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主要探讨怎样充分挖掘教材的示范作用,并寻求切实可行的迁移方法,让学生学会习作,并能有所创新。

关键词课本为依托  深度学习  习作  创新

写作,从来就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外在反应,它不光训练学生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更是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习总书记要求我们培养具有坚强理想信念,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在写作教学上精耕细作,才能不负时代要求。

一、问题呈现:

小学中低段习作表现出来的主要问题有:1.害怕习作,不敢下笔。2.行文中用词不当,造成歧义。3.写作内容胡编乱造,不敢说真话。4.写作结构不合理,详略不当。5.大量使用生活中的口语,表达不规范。6.语文知识的迁移能力差,所学不能所用。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我分两个方面来看。

第一,从教师自身来分析。首先,我们得反思自己的教学。在语文教学上有没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之美?也许我们在备课、上课的时候加入了太多自己的或者说不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注解;也我们过多地纠结与各种练习题之中;也许我们赋予它太多承载,浇灭了学生的热情。其次,有没有深挖课本中经典范例的训练点,给学生指明方向?入选教材的课文都是一些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具有很好引导示范作用的名篇。不管是遣词造句、修辞使用、文段结构,还是情感表达、中心立意都是范本。这些宝贵的资源我们用好了吗?然后,有没有在知识积累和能力迁移之间给学生搭起一座畅通的桥梁?让他们能用学到的语文知识来记录属于他们的生活,表达他们想表达的情感。

第二,我们得认识学生。了解他们的家庭生活,朋友圈子,阅读习惯等等,因为这是影响和制约学生习作的关键因素。找到问题的目的不是想把责任往家庭的方向推,而是希望找准问题的所在,更好服务于习作教学。

二、研究方法:

(一)精研教材,深挖教材。

能够入选教材的都是一些具有很好示范作用的名家名篇。无论是着眼于表象的遣词造句、修辞使用,还是更深层次的谋篇布局、情感表达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我们在备课和上课的时候要深挖其中的训练点,让这些美文成为学生们习作的指南针。

通过对这些语言点的深度学习,学生不仅学会了课文,更能充分利用所学的知识来完成自己的习作,这不正符合深度学习的思想吗?“最大限度地用好教材,使课程内容情境花,这是实现深度学习的关键。”【1】他们能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自由抒发美好的情感,这不正是我们立德树人的初心吗?

(二)联系生活,学会迁移。

通过以上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比较轻松的进行习作,但这不能代表他们具备了较好的习作能力。知识和能力之间还有一条鸿沟——迁移,只有能做到知识的迁移才算是养成了能力,才能算得上是有意义的学习。“有意义的学习需要学习者具有学习的心向(积极主动建立意义关联的倾向)、具有与新知识进行关联的先行知识并能够积极主动地将旧知识进行关联。”2】所以,我们还得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会迁移。

(三)海量阅读,博采众长。

教会了方法,并不代表学生们可以很轻松地写出好作文。只有不断积累,博采众长,努力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学修养才能解决根本问题。海量阅读就是让学生在书本中认识世界,与古今中外的人物对话的最佳途径。

那么,针对小学中低段的学生该怎样来帮助他们阅读呢?首先,要在孩子们心中种下文学的种子。我主要采取了这些方法:(1).在小学低段的时候,充分利用课堂和课余时间给他们讲述那些经典的引人入胜的传统文化故事。比如《孟母三迁》、《孔融让梨》……这些故事能大大激发孩子们对故事的兴趣,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2).推荐入门读物。当孩子们慢慢对传统文化感兴趣了,我们就该给他们推荐适合的读物了。比如:《三字经》,《弟子规》,《中华成语故事》,《笠翁对韵》等。这些书都出有绘本,优美的韵律配上精美的插图对低段的孩子来说实在太合适了。(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活动来促进种子发芽。小学段的孩子往往都比较喜欢竞争,他们向往胜利渴望第一。我们正好可以利用这个特点,让他们在竞争中相互促进共同成长。如:“交流自己拥有的课外书”,“讲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讲我最喜欢的故事”……每次活动都给孩子们足够的准备时间,切不可盲目推行,以免流于形式。每次活动都要设立规则设立奖项,给学生强烈的仪式感。通过以上几个步骤,种子基本就算是种上了。

(四)努力提高教师自身文学修养。

从我国古代、现代教育史、文学史上可以看到,许多著名教育家同时又是作家,他们都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在三尺讲台上向莘莘学子传授知识的同时,也留下了不朽的作品,承传着灿烂的民族文化与人文精神。所以,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只有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才能更好的引导和教育学生爱上语文,爱上习作。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文学修养的老师怎样带领学生迈向写作的道路。

三、研究结论。

通过深挖教材的示范作用,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迁移,进而达到培养习作水平的目的,这是我研究这个课题的初衷。但是,受制于个人的能力和见识,本文的观点肯定存在不少问题,希望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能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田慧生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年11月第一版,74页

2】《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田慧生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年11月第一版,33页


点击次数:22  发布日期:2023/11/29 15:34:02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