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如何活用小学语文教材
谈谈如何活用小学语文教材
李进军 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麻子街小学
教材只能作为教师达成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的中间媒介,起着一定的“例子”的作用,既然是“例子”,当然例子可以很多,非一本教材所能涵盖、替代!但没有教材,特别是统一的教材作为载体进行教学,我们的教学同样也会走向无序,走入茫然。因此作为教师,还得很好的参照专家编制的教材进行教学,但新课程同时也要求教师能走出教材的框框,自主地、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活用教材,也就是教师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学情,因人、因时、因地进行实际的调整、增删、融合、变动、加工,从而使教材拓展出新的内容,焕发出新的含蕴。那么如何才能不拘泥于教材,活用教材呢?下面我想谈谈个人的一些尝试。
1.适当对课文内容进行增补,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的课文文本内容,是作者写作时有意留有的空白,教师则可以利用这一空白,展开教学,通过想象,进行补白,让学生进行口头,思维的训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素养的提高。
例如《狼和小羊》一课,教师可以进行如下“增”的处理: 师:狼看见小羊在溪边喝水,就想把它吃掉。狼想吃小羊,它想到怎样的程度呢?课文第二节里有个词儿,谁能找出来?
师:对!狼非常想吃小羊。谁能把“非常”换成别的词儿?就是说,还可以说成狼怎样想吃小羊?
师:狼这么想吃小羊,他心里会怎么想呢?
师:狼心里是这样想的,他的样子会是什么样呢?
师:从狼的样子和它心里想的,说明狼非常想吃小羊。那狼想了哪个主意吃掉小羊呢?
(请你快速的读读课文,找一找,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同桌讨论一下,也可以向老师求助。)
这篇课文的第一次狼与小羊间的对话与后面的二次对话不同,第一次对话没有提示语l于是教师就根据这个“空白”在教学中给学生充分展开想象,想象既然狼这么想吃小羊,他心里会怎么想呢?开掘文本未显露却可以通过合理想象求证的事实,这样与文本为根据的语言、思维的训练变得实在和有效。另外又发现行文至结束处作者却留下了一个悬念――这么凶恶的狼向羊扑去,结果会怎样呢?文本没有直接告诉读者,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于是教师便可以藉此请同学们进行合理的联想,编故事,做事大王!这样设置一P隋境,学生不但非常兴奋,同时也可以正确引导其三维目标的建立!
2.适当调整课文秩序,以期得到灵活变通的效果。教材编写者在编排教材时,已经考虑到了选编课文的内容、体裁以及时令的变化等,但是每个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情况是不尽相同的,适当地将课文顺序调一调,会起到好的效果。
以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为例,《但愿人长久》描写的是苏轼在外做官的故事,中秋之夜,皓月当空,想到月圆之时自己却独在异乡难以跟亲人团聚,难免悲从中来。但是一想到人生就像这月亮一样,难免有圆有缺,有聚有散,于是也就释怀并且写出了千古绝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如果我们教师的教学进度恨慢,或者其它原因导致在中秋节到来的时候还没有上到这课,那么我们就可以不按教材的秩序,直接于中秋节前讲解此文,这样同学们不仅学习了语文基础知识,而且得到了一次审美的熏陶,这对他们的一生都会非常有影响的。
又如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二册21课《如何选择读书》,这是一篇关于指导学生阅读习惯的文章。新课标要求:“小学高年级课外阅读每学年不少于50万字。”既要多读书,还要读好书,便决定了选择读书是一种必备的习惯和能力。这篇课文正是这个目的,意在使学生明确认识,养成习惯,形成能力。而本课却置于教材尾部,这样不利于学生真正掌握这一能力,课文的真正价值不能充分体现。如果将其调整至第一单元进行教学,学生学期初便可以学习这一方法,在一学年的学习生活中反复历练、形成能力。如若按照教材顺序,把课文放在最后学习,学生是否真的会学有所得,教师已无时间去动员指导了。
3.理解并驾驭教材,让学生充分领略语文之美。任何一个文本都有其内在的完整意蕴,有浑然不可分割而又渗透表里的特定神韵,语文教学应该树立大语文观,应该用整体的眼光内化文本资源,循序渐进地引领学生走进洋溢生命和情感的文本之中。
如《庐山的云雾》的教学,老师应充分运用“整体一部分――整体”的完整归纳思维过程,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动。如对于课题《庐山的云雾》的理解,老师不能是生硬地说教灌输,而应是随文渐入佳境,教学中表现为:对庐山云雾的喜爱与流连,作者以优美明快的语言,比喻、联想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景象,引导感悟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庐山、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如此,让文本真正成为“生气贯于其中”的艺术生命体,然后在优美的乐曲声中,学生书写内心的感叹,使语文能力的培养与内心情感体验达到仁智双修的理想境界。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文字技能教育,还是一种情感熏陶与冶炼。在课堂上应真切地感染学生,从单元的整体视角正确、科学地分析、驾驭教材,构建创造情境、情感熏陶的教学模式。教师还要从审美的角度去研究教材,处理教材,发掘教材中的美,这样才能让学生感觉和发现美的存在。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文质兼美,蕴含着大量的美学因素。如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中《鸟的天堂》这篇课文,写的是作家巴金先生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从文章的思想上看,作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大自然的无限赞美之情,体现了词句的含蓄之美。从文章语言来看,语言通俗易懂,运用了比喻和拟人、排比等手法,既形象生动,读起来又朗朗上口,具有韵律美。教师在感受教材美、思想美的基础上,将这些美融入教学之中,与学生一道共同分享。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开发与利用小学语文教材资源,丰富学生学习的经历和经验,使学生能带着兴趣、好奇心去学习,不断跨越学习的障碍,让学生能真正学有所得,提高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