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体育教学与德育的关系
浅谈初中体育教学与德育的关系
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蔡家坡第二小学 雷美娟
摘要: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肩负着为社会主义培养可持续性发展人才的重任。德育内涵非常广泛,涵盖着学生的劳动、品格、爱心、自立、理想、人格、集体、人生观、世界观、社会公德等多项内容,涉及家庭、学校、社区各个领域。因此,对促进学生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但进行思想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见效的。而我国体育教学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发展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以及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三项任务。德育与体育之间又是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关系,认为体育教学是进行德育教育的良好载体。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应把德育纳入进去,让学生在体育的各种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吃苦耐劳、勇敢顽强的优秀品质,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以及高尚的体育道德。
关键词:德育 体育教学 渗透 个性修养
一、德育与体育的关系
体育与德育的关系是有机联系、互相促进、相互渗透的。体育与德育各有其特殊性,各自所要求的教育任务虽不相同,但二者在某些方面,有很多的结合点。毛泽东早年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就曾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由此看来,体育与德育从来都是在教育活动中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德育,即是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德育的目的在于培养青少年学生树立革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解决“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的问题。体育是一种通过身体活动而进行的教育,其主要目的是增强体质,培养青少年学生健康的身体,为他们今后的工作、学习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
理论上讲,德育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集合,现在也有人把心理健康归为德育。将德育的丰富内容寓于体育教学活动之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增强体质陶冶情操,提高品德素养,是每一位体育教师应尽的职责。体育教学的德育内容及任务是:
1.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2.认识体育的科学性,相信和尊重科学锻炼身体的道理。
3.良好风气、互助互爱教育;自觉遵守纪律,听从指挥,严格执行课堂常规和体育游戏、体育比赛的各项规则。
4.集体主义、纪律教育:热爱集体,正确对待个人与集体,增强集体观念。
5.文明道德教育:尊敬老师,友爱同学,诚实守信,谦虚谨慎和良好的体育道德作用。
6.爱护公物,热爱劳动、意志品质教育:爱护体育场地器材,积极打扫体育场地卫生。勇敢坚毅,吃苦耐劳,自尊自强。
二、将德育渗透于体育教学内容中
体育教材的内容很广泛,而每项教材都有其鲜明独特的教育性,体育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内涵,结合不同的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教育方针。
在体育教学中,严格体育课堂常规教育,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纪律行为,在开展各项体育游戏竞赛的时候,利用对规则的学习、理解培养他们遵纪守法,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根据各种不同的教材特点,培养他们的各种意志品质在户外进行体育活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往往比在理论课中空洞的说教更有说服力。队列队形练习可培养学生严明的组织性、纪律性,“令行禁止”体现得淋漓尽致;耐久跑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体操项目可培养学生团结互助,互帮互学的作风;球类项目可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体育竞赛则更有凝聚力,能使学生空前团结,并能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因此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道德思想品质的教育来得更直接,更易让学生接受并牢记,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品质。
体育运动内容丰富多彩,蕴涵有众多思想品德教育因素。我们应该把道德品质教育寓于体育教学活动中,防止脱离现实,不切实际的说教,使学生体质的增强、运动技能的提高和道德品质的形成在实践中互相促进,同步发展。
在体育课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德育教育,不仅能锻炼学生意志,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服从组织,遵守纪律、勇敢顽强、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修养和体育道德风尚。学校体育以它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吸引着青少年学生,青少年学生绝大多数都有要求上进、好奇、活泼好动等特征,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结合各种运动项目的特点和要求,就能较全面地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个性培养。
三、将德育渗透于体育教学评价以及突出体育教师的表率作用
体育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活动,也是师生之间活动进行情感、意志、兴趣、能力等的心理交流。教师只有以情感人,才能产生师生间积极的情感交流。这时,德育教育的内容才能在学生良好情感的催化下自觉的被接受,还能被转化为学生自身迫切的要求。德育教育只有在这种和谐、愉快、情感交融的教学气氛中,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作为教师必须有扎实深厚的理论基础、专业技能和强烈的“敬业精神”外,还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四、结合偶发事件的处理进行教育
教学过程中,偶发事件时有发生,教师应及时、充分地利用偶发事件,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在篮球赛中,有个别学生摔倒后,立即爬起来继续参加比赛的生动事例,及时给学生恰当的鼓励、少一点指责。多一些宽容,少一点怨恨,让我们的班级、校园更加和谐。提高学生对是非的判别能力,达到进行德育教育的目的。体育学科有自己的特殊任务——强身健体。体育老师应该做一个有心人,平时注意积累资料,对教学内容进行发掘,从体育本身的特点出发,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教育。要寓德育于正常的体育教学中,使学生在上体育课中不知不觉地接受德育教育,成为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
五、结论与建议
教师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力军,在教学中应重视遵循德育的重要性。首先,学生的德育工作,要在学校党政领导的重视和指导下,由班主任具体的深抓细管,而全体教职工则要从“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等方面予以积极的配合。而体育教师则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对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决定了我们的体育教师是德育渗透工作的一支重要的主力军。所以要求我们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不断地进行自我思想建议,才能不断地在言传身教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更好地进行德育渗透工作。进行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优良的道德作风教育,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的思想作风和道德情操。
参考文献
1.孔剑,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初探[J].考试周刊,2011(63)
2.黄扬.浅谈体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J].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