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基于跟踪观察的美工区环境创设尹慧娣
浅析基于跟踪观察的美工区环境创设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钱清镇中心幼儿园 尹慧娣
【摘要】美工区活动环境,是教师为幼儿艺术创造活动所提供的条件,丰富且富有美感的美工区环境能给予幼儿启发与支持,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欲望。然而在现实的美工区活动开展中,幼儿的游戏状态却不容乐观。本文旨在强调教师基于观察,及时捕捉幼儿的游戏需要,让环境助推当下幼儿的游戏,以让孩子真正能在美工区中认体验艺术创作带来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问题聚焦 支持策略 幼儿兴趣 快乐
一、当前幼儿园班级美工区游戏中存在的问题
1.进区游戏较盲目,过程体验无意义。2.是材料利用不充分,活动兴趣易流失。3.是游戏经验较匮乏,活动过程无方向。4.是场地布置受限制,游戏需要被忽视。5.是作品管理显被动,发展评价不清晰。6.是规则标识成形式,规则意识仍淡漠。
二、环境调整法助推幼儿深度游戏
(一)区内划分小区域,游戏指向更清晰
大区域仅让孩子明确各个区的特点及主要活动,而一个区域内部的主要游戏形式及角色体验还可以各种各样,实际游戏中,幼儿的活动与教师预期的目标存在很大的距离。呈现活动形式单一,游戏目的模糊的状态。这种情况下,明确区内各个活动内容,激发孩子参与各种形式活动的兴趣成为首要的任务。因此,可以根据美工区各种不同的活动形式,利用各个柜面的巧妙摆放,在美工区内可划分成多个小区域,如花艺坊、泥工坊、绘画台、纸艺坊、线描坊……各小区域需要的主要材料也集中在相应柜内。让孩子一目了然,有的放矢地选择活动,即不受影响也便于相互合作。
(二)材料提供求适宜,游戏兴趣受激发
材料是区域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直接进行活动的物质基础,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发展依赖于对材料的操作。它不仅可以丰富幼儿游戏的内容和形式,还可以激发出幼儿的游戏动机和游戏构思,引起他们的游戏联想和游戏行动。
1.材料数量与种类的适宜性
一般情况下,为避免不必要的“争抢”纠纷,教师在区域材料投放时,尽量会提供满足幼儿人数的尽可能多的材料数量。但在泥工坊中,我们发现单一的橡皮泥材料使用后就被闲置,而且作品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易发霉。于是,教师结合“亲亲泥土”的主题,投放孩子们亲自挖来的田泥、超轻粘土、淘泥等,同时根据孩子的创作需要,提供各种辅助材料,如牙签、彩带、操作工具等,调整后的活动中,发现孩子们对自己提供的泥特别感兴趣,还在操作中他们发现田泥柔韧性不好,时间一长作品就会干裂,而淘土细腻,粘性好,很容易造型,超轻粘土色彩鲜艳,作品美观,干化后不会发霉,但一旦干化了就很难再次利用。同时产生了对材料负责,节约材料的意识。
2.材料投放的层次性
面对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孩子,我们的材料是否一刀切呢?如在三八节前夕,教师在泥工区提供了半成品发夹,孩子们怀着为妈妈做礼物的心情投入到发夹装饰中。可有一部分孩子始终不去尝试,教师与之交流后发现这些孩子因为发夹太小,怕不能做好而不敢尝试。于是教师又提供了近10厘米的大发夹,让能力弱一些的孩子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妈妈做一个漂亮的发夹,果然,原先不敢尝试的孩子都参与进来了。在后续的活动中,教师可分阶段地提供胸针托、戒指托等,在保持孩子操作兴趣的同时,也给孩子更多的挑战。
(三)操作过程有支架,行动目标有方向
丰富多彩的材料能激发孩子的活动兴趣,但经验的匮乏使他们的游戏质量不容乐观。如:教师在花艺坊中为幼儿提供了五彩缤纷的彩纸、各种自然材料如开心果壳、贝壳、松果以及吸管、竹签、铁丝等,材料很丰富,但孩子们却无从下手。于是,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孩子提供不同层次的支架,如能力强的孩子可以自己看示范书、照片、成品等,能力弱的孩子可根据制作步骤实物操作图一步一步地进行操作等。提示牌的提供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幼儿自己。
(四)作品管理循自主,发展痕迹有线索
1.支持展示,方便、童趣
幼儿在区域中的作品一定要在环境中展示出来,且需就近展示,高度适宜。一方面是对幼儿劳动成果的尊重,另一方面也是让幼儿体验成就感的重要途径,激发幼儿持续参与活动的愿望。
此外,充满童趣的作品展示,更能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如泥工区的燕子、小鸟该展示在哪呢?孩子们有的说树上、有的说鸟窝里,于是产生了制作鸟窝、鸟巢的动机,教师跟孩子一起做起了鸟窝,并挂在装饰树上。于是,每个孩子都想做一只自己的小鸟,让它住进温馨的鸟窝里,他们还给它们取出各种名字。
2.巧妙利用,合作、互通
区内有联动,作品还可再利用。如泥工坊用粘土装饰的瓶子可以供花艺坊用来当花瓶;用泥做成的小花可以提供给花艺坊再次利用;插花作品可以打扮活动室,还可供绘画台的孩子用来写生。纸艺坊中折的、撕的花可以提供给花艺坊插花,孩子们在互动中相互合作与分享,更加建立了他们创作的信心。
3.合理保存,可赏、可评
作品随着主题的改变逐步进行更替,可以给每个孩子准备一本画册,将更换下来的作品存入自己的画册中,随时可供翻阅,同时教师对每个孩子的发展评价也有一个具体的线索,便于个别化的教育与培养;孩子们做的工艺品如发夹、手链等存放在奖励区,作为孩子的兑换礼品,孩子们拥有满满的成就感。
(六)规则提示隐其中,行为习惯自养成
规则是保证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教师要让环境暗示来替代文字规则。
1.人数的限制。在进区口,可用夹子、脚印、插袋等提示进区的最多人数。在小区域中,可用材料的数量、场地的空间设置等暗示可容纳的人数,如泥工区操作台上,投放两个泥工板,两套工具,提示可以容纳两个孩子操作泥工。
2.整理的提示。材料的收纳,教师可从每一个区使用的收纳筐的颜色、质地上进行区分,一个小区域一种颜色的收纳筐,并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标志名称,便于孩子对应取放。如此整齐有序的材料摆放、清楚明显的标志潜移默化地鼓励孩子玩后放回原处,培养了孩子的整理习惯。
愿教师所创设的环境真正能做到美而不局限于装饰,自由而不失秩序,丰富而不显杂乱,孩子们能真正在区域活动中实现自由选择、自主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从而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认知、情感、及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