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期刊浏览

国际刊号:ISSN 1672-5905

国内刊号: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jsjyyj218@163.com

网    址:www.jsjyyj.net

新课标下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严劲春

 

新课标下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

严劲春

(四川省平昌中学)

 

《新体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强调学生的健康状况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促进学生体育锻炼的正常开展。长期以来,许多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有的甚至弃之不顾。因此,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 动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一、落实措施,有效矫正学生不良体育锻炼习惯

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般要经历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首先是完全由老师或父母来管理和约束;第二阶段是由团体管理;最后是自己管理。而室外体育课是通过身体活动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来达到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的目的。实际也是知与行相结合的一个过程。由于它受外界环境干扰,受天气、场地、器材等条件限制,加上中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因此,他们往往会在室外体育课这种特定的环境中不自觉地将平时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充分表露出来。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时而锻炼热情高涨,时而又冷落下来,不能持之以恒;二是知而不行,行而未果。三是在锻炼中只顾活动而忽略言行的文明规范和他人及自身的安全。体育课中不安全因素比较多。我们认为不少伤害事故都是来自学生自身不良行为习惯。因此在体育课中应对学生进行“三爱”教育:爱自己:加强自我保护动作训练。让学生学会自我保护方法,了解一般运动操作处理。练习前必须检查自身和场地器材不安全因素,树立安全第一意识。爱别人:加强保护和帮助动作训练。让学生学会保护与帮助的方法,树立将他人安全放在心上的责任意识。爱器材:教会学生器材使用方法。在教学中可以有目的、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布置、收拾器材,保养场地、器材设备等,培养学生爱护场地、器材的习惯。这也是学生自我教育的一个过程。

二、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强化学生体育锻炼的养成教育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体育需要强调人们亲自参加体育锻炼,并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内容。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并养成自主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体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且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锻炼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锻炼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能力,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二是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习惯。其中,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基础,只有科学地锻炼身体的习惯,才能称得上良好的锻炼习惯。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明确自主锻炼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要不厌其烦地向学生灌输体育课对学生成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的思想,让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目的,从而把枯燥单调的练习和锻炼转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体育课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勇敢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学生要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没有体育课的熏陶培养,是不可能的。

2、满足学生个体需要,提高学生参加自主锻炼兴趣。人的本性是爱动的,一般来说自幼就爱“玩”,而且不同的学生各有不同的“玩”法。那么从小培养幼儿、儿童、少年和青年爱“玩”,会“玩”的习惯,加以正确引导,鞭策与鼓励其成效也就愈大。培养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不仅是一般的体育教育过程,而且,更要强调这是一个养成教育的过程。培养训练学生良好的自主锻炼习惯,必须满足和适应学生个体需求和兴趣爱好。兴趣,表现出具有的积极情绪,导致了行为上爱好某项活动,从而形成行为习惯。如果缺乏对某一活动的兴趣,就不可能产生对该活动的爱好,一般来说,也就不可能形成从事该活动的习惯。反之,随着对某一活动的兴趣的形成和爱好的增长,习惯性也就越强。学生们之所以踢起足球来不觉得累,就是因为他们非常喜爱足球这项活动。随着我们对这项活动的深入,学生从“只知乱踢到踢出些门道”,踢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的爱好不断增强的过程,及养成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的过程。因此,我们有必要把体育和课外体育活动结合起来,强调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养成自主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总之,作为体育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参加自主锻炼的积极性,尽职尽责地为学生的自主锻炼创造条件,营造气氛,加强指导,把课堂教学任务有效地转化为学生课内外自觉积极的自主锻炼行动,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锻炼能力,以实现素质教育中体育教学的目标和贯彻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三、充分利用大课间活动, 培养学生锻炼习惯

在青少年中间,大多数学生希望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但是长期以来,课间体育活动仅限于学生做操,并且多年来同做一套广播体操,在偌大的中国几十年竟没有什么变化。其内容单一、乏味,形式机械、呆板,学生早已厌倦,绝大多数学生只是敷衍了事,应付形势而已,不仅体育锻炼的效益低下,而且还禁锢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日渐减退,从而影响学生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因此,改革传统的课间操活动形式势在必行。我校在教学中,大敢改革创新并有效组织大课间体育活动,打破了传统的课间操活动形式,开辟舞蹈、健美操、武术、游戏等多种活动形式,让全体学生在自编自练自创中得到全面发展。我校组织开展的大课间活动不仅是学校体育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更是学校教育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第一,它是一种学校课程,肩负着以体育活动为载体全面育人,调节学生身心健康的重任,我们把它搞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让学生非常喜欢;第二,它是一种体育生活,学生到学校来,不仅是来学习的,也是来生活的,大课间活动是学生的一种体育生活,是他们整个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终身体育一个不可忽视的起点,既然是一种生活,所以我们把大课间活动搞得绚丽多彩,人情味十足,为学生们诗一般的生活增光添彩,既然是学生终身体育的一个起点,大课间活动就应以持续发展的眼光来建构;第三,它是一种校园文化,大课间活动既是一种体育活动,也是一种文化活动,在奇妙的音乐声中,在欢快的节拍中,舒展着身姿,不仅是力的显现,也是美的表达和心的交流。


 


点击次数:14  发布日期:2023/10/30 9:34:4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