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育教学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促成策略杨 艳
论体育教学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促成策略
四川省武胜县街子初级中学校 杨艳
摘要:在体育教学中加大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促成是确保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的必要前提。作为促进学生“五育合一”式发展的执教教师的我们应树立科学的体育教学实施观念,加强学生运动观、安全防范意识和自觉锻炼习惯培养,让他们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支撑他们体育运动的参与与实施。
关键词:初中体育 行为习惯 良好 培养促成
随着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己任的“五育合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各个学科教学在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协调发展中能有效地体现在一个学生身上“合一”式地促进发挥着重要的奠基作用。目前的初中体育作为素质教育学科虽然在强调学科知识授予中没有明显的“应试”压力,但学业中的所谓“体考”仍需一线教师加大日常训练要求,特别是在要求加强对学生体质体能培养的方面更需要教师日常注重。而这些的实现不是教师想和努力就能实现的,需要学生有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才能变“要我锻炼”为“自觉训练”。因此,在日常体育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并实施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使其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能得到良好习惯的培养促成,形成体育参与的一种发自于内的行为习惯的自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充分发挥作用。接下来我结合“五育合一”课改推进体会聊聊体育教学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促成策略。
一、树立科学的体育教学实施观念,强化学生运动观培养
良好体育行为习惯的形成首先就需要让学生在热爱体育的基础上有高度的自觉。作为执教者不是看教了多少体育内容和运动项目,而是看对学生“终身体育兴趣”的形成和运动自觉起到了多大促进作用。因此,在追求高质量教育的“五育合一”课改中我们首要的改变就是教育观念的革新,树立科学的体育教学实施观念而强化学生运动观培养,使其热爱体育,有良好行为习惯支持自我体育参与。俗语说得好,要想让自己的菜园子长出好的作物来,就必须要有好的种子。这儿道出了获得丰收的首要条件。体育教学要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同样需要执教教师树立起正确科学的观念来指导日常教学。初中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的认识和实施方式还处在一个比较模糊的状态,自觉参与的意识还不太强烈。这就要求老师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兴趣培养。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运动观教育和终身体育意识培养,让他们认识到良好行为习惯在体育参与中的积极作用。这样,他们才能形成内驱变为“我要锻炼”的自觉。只是在这过程中我们执教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身体发展特征和认知规律,才能收到更好的促成效果。
二、加强安全教育,培养学生运动安全防范意识
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很多与安全行为习惯相近,其培养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有正确的理性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原因在于与其它课程相比,体育课程的实施大多在室外展开而安全隐患存在量更大。学生即使在课堂上非常认真参与也有一定的安全风险。这几年我对学生体育活动中发生的事故进行了统计,在分析中发现其发生常常是由于体育活动中学生的不当行为引起的。为确保体育课的安全性加强安全教育就显得非常必要,因为这样才能使学生运动安全防范意识得到有效培养,从而在内心上就形成了处处讲安全的运动观。落实到课堂上,就应从“三爱”入手。
(一)培养爱护自己的习惯。在体育课上加强对学生如何保护自己的安全防范意识培养,是安全教育的首要内容。在实施中对于风险高的项目更要讲解其应采取的安全防护措施,以及在体育教学中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在体育活动开始之前,要对体育活动中可能出现的不安全问题进行排查,引起学生重视和注意,对体育活动进行“安全第一”的观念教育就是让学生爱护自己和形成安全防范意识的有效做法。
(二)培养关爱他人的习惯。达到这一效果的有效做法就是在实施中强化自我防卫与协助行动的练习。体育运动中很多学生由于受到场景的愉悦而放松安全警惕,甚至在同学参与有安全风险的运动项目中还人为地制造,让同学出现安全事故。如在篮球运动中故意推人、拉扯或者用脚阻挡别人前进。这些行为虽然可能并非故意,但危险性大。我们在安全教育时就要引起学生高度重视。同时,还要教育学生当有同学受到运动伤害时,要积极提供协助,自我也要引起重视,防患于未然。
(三)培养爱护设备的习惯。培养同学对运动设备、场地器械要有合理运用的安全意识就是培养学生良好体育行为习惯的一个重要内容,爱护设备在安全方面就是爱护自身、爱护自我的表现。所以,在日常教学中就要多让学生了解设备的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加强对运动器械的保护,对运动场地的保护,训练结束后及时清理运动场。这也是一种素质教育,对提高学生的责任心、安全性都具有明显的重要意义。
三、加大进取心和意志力培养,促成学生自觉锻炼习惯养成
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往往是进取心和意志力在支撑。加强这二者的培养也是让学生有良好体育行为习惯促成的有效路径。在促成学生自觉锻炼习惯的过程中学生往往是缺乏坚持性的,“曝一冷二”常常是他们的表现,又特别是一些耐力训练,他们常因枯燥无趣而放弃,再加上吃不得苦,体能跟不上,自觉锻炼很多学生都无法做到。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应加大进取心和意志力这两项能促进毅力生成的非智力因素培养,使其助力学生自觉锻炼习惯的养成。
总之,在“五育合一”课改推进中我们加大对学生良好体育行为习惯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这更能促成学生体育参与自觉的形成。只有此效果的高质量出现,新课标倡导的“终身体育”才能在学生良好体育行为习惯中得到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1]文涛,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J].教育科研论坛,2012年。
[2]徐大为,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J].灌篮,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