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有效开展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童明银
浅谈如何有效开展初中语文写作教学
重庆市铜梁区蒲吕初级中学校 童明银
摘要:本文主要是针对如何有效开展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文中指出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分别是树立学生写作的自信心、做好阅读知识积累工作以及合理应用课外实践活动等内容,旨在为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提供有效的理论基础,从而全面提高初中生初中语文写作素养和能力。
关键词:初中生;语文写作;措施
一、 树立学生写作的自信心
目前很多初中生很讨厌写作,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在写作学习上缺乏信心,害怕写不好作文,害怕自己写的作文会被老师当做典型,被同学嘲笑,这都会导致学生对写作失去兴趣,基于这一现状,老师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帮助学生树立一定的学习兴趣。在写作教学的开始,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模仿的训练课程,但是在这一过程中,老师需要注意要坚持针对性和有章可循的原则,这样能够有效降低学生写作学习的难度。在最开始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造句,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段落的训练,循序渐进,最后才是进行作文的写作,利用范文让学生找出写作的技巧和方法,帮助学生监理自信心,减轻学生的写作压力。同时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支持,不管学生写作如何,都要鼓励学生进行创作,给予学生的创新型思维以肯定的态度,不能束缚学生的思想,特别是针对写作较差的学生,一些天马行空的学生,都需要给他们以肯定的支持,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开拓。
例如:在写我想做什么作文中,对于很多学生说想做一只猪,这可能在别的学生看来比较另类,也许老师的本意是想问学生未来想做的职业,但是这些学生因为自己的想法不一样,可能会引发其他学生的嘲笑,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老师首先应该局给予学生这种想象力以肯定,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帮助学生树立写作的自信心。
二、 做好阅读知识积累工作
写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是在长期的基础阅读知识积累上逐渐培养成的写作素养,并不是在某一次的练习中就形成的。所以初中语文老师需要将写作培训课程放入到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这就是注重平时的阅读知识积累,阅读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注重对简报知识的积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报纸属于随处可见的信息载体,是学生进行阅读知识积累的重要资源,在平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为学生定制专门的语文阅读报纸,然后在每次的语文课前都让学生进行阅读,在其中寻找相应的写作素材,并进行素材的积累和记录。例如在进行报纸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将自己对于文章的想法和观点记录下来,并在全班进行分享,进行知识的分享,有效提高阅读知识积累的记忆。二是在阅读中写读书随笔,随笔是一种比较良好的记录习惯,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进行阅读知识的积累。三是在语文教材中找到相应的写作素材,教材是学生进行学习和考试的主要依据资料,其中有很多名人名言,都值得学生收藏,作为写作的素材知识。四是老师可以借助于一些读书活动和竞赛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例如班级按照小组举办成语接龙、小组竞赛、词语知识竞赛等,提高学生学习写作的兴趣。
三、 合理应用课外实践活动
课堂学习是初中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但是写作教学工作单单依靠课堂学习,并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于课外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在日常的语文课堂中,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带领学生到课外,对生活和大自然进行观察,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这也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能力。将学生带领到课堂之外,让学生接触到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能够让学生对这个自然和社会有更加清楚和明确的认识,能够帮助学生英语已经学习的知识去看待这个自然和社会,在大自然中应用医学知识,利用社会之间的交际,学生才会有更多的见识,也才能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写作原因形式,有效发挥自身的思维逻辑能力,从而保障学生写作能力的全面提升。
例如:在学习中,老师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在每个不同的季节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让学生对于四季变化有更加清楚的了解和真实的感受,在大自然的美中,学生自然也就会有自己的感叹,这样能够保障学生在写作中能够全面展现自己对这个社会和自然的认知,提高作文的情感影响力。
四、 总结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写作的学习是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比较重要的环节,但是在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主要是因为传统灌输式教学的影响,导致学生的思维模式受到限制,在有限的思维框架下,学生的思维能力很难得到有效改善,因此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写作素材,提供真实的写作情感,为初中生语文写作能力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义美.浅谈如何有效提升初中生的写作能力[J].课外语文,2018(31):20.
[2]陈晓薇. 比喻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探析[D].贵州师范大学,2017.
[3]张泊雅. 初中语文个性化写作教学探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6.
[4]鲁庭.浅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写作素质[J].新课程(中),2014(11):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