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实施法制教育的策略与方法杨胡兵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实施法制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四川省武胜县宝箴塞小学校 杨胡兵
摘要:现行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了法制方面的教育,研究这门课程中如何实施法制教育十分必要。那么,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开展法制教育呢?一是教学方法要创新,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课堂中活动的开展、校内校外教学衔结合等途径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教学内容要具有时代性,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三是学用结合,从小树立学生的法制观念。从而让学生懂得尊法守法、学法用法,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关键词:法制;教育。
法制,从古至今,皆有之。狭义地讲法制就是法律和制度。广义的法制不仅指法律和制度,还应包括对法律制度的遵守、实施及实施过程的监督等一系列过程,法制应该是一个体系而不是单纯的法律和制度。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的法制体系逐步完善,同时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中国特色。小学生作为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从小树立法制观念,学习法律知识,懂得遵守法律法规。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法制教育就非常必要。现行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中融入了一些法制知识的教育,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去开展法制教育,我们有必要去研究与探索。
一、法制教育要创新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生,法制知识的基础差,对法制的认知少,而法制又比较抽象,学习会感到枯燥乏味。鉴于这种现状,我们在开展法制教育实际要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兴趣,才能主动学习,才能学得扎实。
一是融合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设计课堂教学。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教育教学手段也在随时代的进步而创新。很多农村学校已经用上了交互电视、平板电脑辅助教学,许多教学相关的软件也应运而生,“一支粉笔走天下”的教学模式早已过时。那么,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就要分析学生的年龄特点,融合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手段。只有学生喜欢的课堂,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学习才高效。
二是以活动为载体,将知识与活动相融合。知识的学习与活动分不开,同样,法制课堂也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的活动应根据课堂实际而设计,活动的类型也多种多样,比如辩论赛、情景剧、小法庭等。我们根据课堂需要适时设计一些活动,可以让学生疲惫的学习神经再度兴奋,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是课堂要有一定的开放性。《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应“坚持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主体建构相统一,建立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育人机制”[1]。法制教育的课堂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课外,还可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课堂学习相对乏味,如果在教学中结合观摩法庭、监狱等执法场所,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一定会更深刻。法制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如果让学生从生活中去寻找相关的法律制度,去收集法律实施、监督的事例,他们会更有兴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社会实践的能力。
二、法制教育要与时俱进,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法制知识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纸上得来终觉浅”,法制知识的学习不能只局限于我们的课本,还可以通过网络、专业书籍等方法获得相关的法制知识,这对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起到一个补充和完善的作用,从而建立健全学生的法制知识体系。
法制教育要具有时代特性。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要求,我们应该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更新我们的法制体系。法制教育也一样,要具有时代性,要与时俱进。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制定与实施、新的交通法规的施行、现行宪法的五次修订……,这些种种,都说明了法律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那我们的法制教育也应该具有时代特征。
三、法制教育要学用结合,树立学生的法制观念
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国家的治理、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法律的约束。法制教育要树立学生的法制观念,学用结合,活学活用,边学边用。
一是要引导学生尊法守法。法制教育,首先要让学生对法律要有敬畏之心,尊崇法律。学法是为了知法,知法就更应该守法。通过法制教育,要让学生明白我们身边处处都有法制的存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谁违反就要受到相应的制裁、处罚。只有我们共同遵守生活中的法律法规,我们的社会才会秩序井然、和谐美好。
二是要引导学生学法用法。法制教育,要鼓励学生用所学法制知识去解决问题。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要引导学生如何运用法律武器去维护我们的权益;进行法制教育时,要让学生学会用法制去评价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明辨是非。通过法制知识在我们生活实践中的应用,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如此循环,受益终身。
三是要引导学生“传法”。法制教育,最终目标是人人懂法守法,少数人遵守法律并不能保证国家、社会的稳定和谐。我们应该从小就担当法律使者,宣传法律,将法律精神传给我们身边的人。因此,法制教育要注重引导学生去“传法”,将法制知识传递出去。这样,在社会上就会形成一张法制之网,规范、引导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法制教育也会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