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期刊浏览

国际刊号:ISSN 1672-5905

国内刊号: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jsjyyj218@163.com

网    址:www.jsjyyj.net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贾冰燕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东观第一小学    贾冰燕

  

要: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重视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充分挖掘小学语文教材,结合实际和时势及学科特点,在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巧妙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环保意识教育、生命意识教育、谦虚上进教育以及责任感等教育,增强语文教学的德育性。
  关键词:小学  语文教学  德育渗透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重视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充分挖掘小学语文教材,结合实际和时势及学科特点,在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巧妙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环保意识教育、生命意识教育、谦虚上进教育以及责任感等教育,增强语文教学的德育性。那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呢?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方略来实现。


   一、挖掘语文教材内容,找准德育渗透点
   语文教材选取的课文大多是名篇佳作,文学性与思想性都很好,每篇课文都可以成为思想道德教育的素材。所以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善于挖掘语文教材,善于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最能感动自己、震撼自己的语言文字,产生共鸣,同时结合联想和想像,加深体会,得到启示。例如散文大师朱自清的散文《匆匆》,多年来被选入语文教材,哺育感染了几代人,这篇散文之所以能打动、感动学生,在于它能让我们感悟时光匆匆,光阴易逝,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后悔终生。这是个永恒的主题,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自然是经久不衰的。《匆匆》这篇讲读课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六年级(下)语文教材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写于1922年3月28日。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生动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可奈何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课文语言丰富,寓意深刻,运用了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写得生动形象。作为诗人和散文家,朱自清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是五四新文学的创业者之一。他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他的散文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匆匆》、《背影》、《荷塘月色》、《春》等名篇,一直被认为是白话美文的典范。《匆匆》这篇课文,向人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事实,说明时间的来去匆匆,教育人们珍惜时间,不要让时光匆匆流失。另外还可以通过介绍课文作者和时代背景启发学生感悟。一些课文的内容尽管没有直接表现德育内涵,但其作者自身的品质、人格及其生活中表现出的一种特有的精神为世人所称赞,老师在介绍作家作品时要加以指导。如在介绍朱自清时,就可以特别介绍朱自清1948年生活非常困苦的情况下曾签名拒绝领取美援面粉,临死还嘱托家人不吃美国救济粮的事例。通过介绍和了解,学生知道了:作为中华民族的儿女都要有骨气,决不做恬不知耻、不讲人格甚至有损国格的事。
   二、以情感染学生,巧妙渗透德育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一项十分重要的目标: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丰富自己的感情世界。这就要求老师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祖国语言文字之中,在朗读中、在学习语言文字的时候,在感受语文美的同时感悟道德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充满真善美的课文,读起来有激情,显真情。教学这些课文,教师就要以课文的和自身真挚的来拨动学生的心弦,以情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不失时机地渗透德育教育。一是在语文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聚精会神地投入到语文课堂学习中去。入情入境、声情并茂的朗读和如泣如诉、慷慨激昂的音乐都能渲染情境,创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实物、图画、动画等形式的灵活运用可以展现课文内容,会以鲜明的色彩、生动的形象给学生强烈的感染。如教学《一束鲜花》一课时,可以在讲台上摆一盆开得红艳艳的月季花,让学生细心看、仔细闻、认真摸,感知文中小男孩对妈妈的真情和无限的思念之情。二是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合作探究,真正地动起来,这样有助于激发他们的情感。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好奇心强,让学生动手动脑、探索研究,掌握所学的内容,可以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我要求学生以父与子为主题,小组合作编写课本剧,并排练表演。我则扮演电视评论员对观众进行采访,让他们谈谈演出了课本剧后的感想。这项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了父子亲情,理解伟大的父爱能给人巨大的勇气,能使人在危急时刻变得更加坚强,能够无所畏惧地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增强了做人的责任感。
   三、 整合语文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教学,不像思想品德课那样按照德育知识和德育能力发展序列来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的,德育因素融合在每篇课文当中,这就要求老师自己去挖掘、去发现,去整合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做到既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强化德育观点的渗透,做到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办法是很多的,只要教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灵活运用,会收到好的德育效果,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品德教育。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教材及参考书
   2、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2年5月出版
   3、 《语文课程标准》湖南出版集团中心2002年出版

 


点击次数:18  发布日期:2023/8/28 11:43:04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