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范娇娇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四川省武胜县沿口小学校 范娇娇
摘要:在全面践行新课标的今天我们应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优势强化创新教育与之融合,让学生获得良好语文教育的同时又受到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培养。本文探讨了营造愉悦民主氛围、运用现代手段促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培养学生创新兴趣等四种助力创新教育实施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 创新教育 实施
创新,它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它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源泉,也是一个人一个国家站在世界的制高点的归根结底的原因。在世界竞争如此强烈的今天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各国获得主动的有效法宝。而小学语文作为奠基学科,在教学实施中强化创新教育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就成为完成时代赋予教育的重要方式。传统语文为考而教,虽然获得了高分,但学生在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上未达到新课标要求,未能履行好语文学科的奠基职责。在全面推进新课标促进教育优教提质发展的今天,我们如何将时代赋予的创新教育重任落实到日常教学中就成为课改探寻的一个重要内容。这几年的探寻,让我找到了语文的日常教学与创新教育融合的契合点,在精心实施下实现了二者融合的优质育人。
一、营造愉悦民主氛围,为创新教育实施提供环境支持
不论是创新意识的生成还是创新思维的有效运作都不是在紧张的氛围中出现的,它需要心理安全和自由。而这效果的实现就是我们所说的营造愉悦民主的教学氛围。作为执教者,面带微笑授课是促使学生心理自由与安全的最简单、最直接的实施方式,而且其效果往往比讲故事、背诗文更明显。传统语文教学为了课堂纪律性常视面带微笑授课有破坏课堂严肃性之意,故而常以板着脸的表情来传统师道尊严。殊不知,这种给学生心理带来的紧张感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连“怪异”的想法都不敢有,更别说标新立异,即使有创新想法也只能吞到肚里去。这是对创新的一种扼制,在今天看来是不行的。作为新课标背景下践行学生主体理念的语文老师应该在课堂上强化课堂气氛营造,使课堂气氛活跃有互动性和愉悦性,并且能够让学生思维无拘无束不受人为牵绊,尤其是没有因为敢于提问好问而产生的心里包袱。这样不论是对教学高效实施的促进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思维的创新教育实施都有很大帮助,实现了人心理上的自由,为思维创新提供了环境支持。
二、运用现代手段促进,为创新教育实施搭建参与平台
在现代科技的巨大影响下,多媒体真正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其强大的功能能够包罗万象,无所不用其极。把它和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实施,可以让枯燥的育人过程瞬时变得生动起来。之所以说它能助力创新教育实施,其原因在于它能极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探究欲生成,为学生创新提供平台 。例如,《开国大典》的教学利用现代手段实施很快就能将学生置入到了我国建国时的场景,让他们身临全国人民热烈而激动的场景之中,自然能心潮澎湃,思维大开。又如《慈母情深》的导入我们利用多媒体播放《烛光里的妈妈》,很快就可让学生产生进入文本阅读的需要。在随着作者笔触体会到作者母亲无私之际学生自然就会联想到自己的母亲,进而产生对母亲的爱。用现代手段促进创新教育的实施除了让学生产生非常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营造图文并茂的情境外,那就是促进学生想象放飞、情感生成,这本身就是创造。让学生热爱创造,乐于创造,多媒体扮演的角色是很多手段都难以超过。
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为创新教育实施增添触动选项
问题意识是调动创新思维运转的又一启动器,是思维持续创新的动力。没有问题意识作触发,创新思维有时会静如湖水。创新意识源自心灵深处,常常需要外因才能促使生成,除了好奇心和求知欲之外,问题意识也是有效的触动选项。当学生心中有了“为什么如此”的好问心理和打破沙锅问到底的追问需求时,就形成并启动了创新意识。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通过设疑引思的方式进行培育,先培养学生以好问和质疑为主的问题意识,这样就可以促进学生启动弄清为什么发生或者为什么如此的潜意识发挥作用。这样,学生创新实施除了好奇心和探究欲可以启动外又增添了问题意识的这一触动项。当然,学生的问题意识生成常常是由老师的“教有疑”策略运用效果所决定的。老师能够灵活地使用“教有疑”策略来启发学生思考这本身就一种创新,其带来的创意和新鲜感,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创新意识又是一种促进和刺激。实施创新教育就是要将这种促进和刺激加大强化,让问题意识在学生心灵中扎根,为其随时开展创新作好启动准备。
四、培养学生创新兴趣,为创新教育实施发展创造主体
创造不是少数人的行为,应将人人纳入到创新主体的阵列之中。也就是说,在奠基的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就是要落实“人人都是创造之人”理念,让学生个个成为创新主体。而加强学生创造兴趣培养就是发展创造主体的有效途径,让他们有需要、有动力、有能力成为创造主体。比如,在讲授《乌鸦喝水》时就可以加强学生创造兴趣培养,在学生基本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设疑提问,启发学生创新思考:“假如你有马良那样的一只神奇的笔,你会怎样帮助乌鸦喝水呢?”这样的设疑本身就很具趣味性,自然能让学生创新思考。课堂上我们发现你一言我一语的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有很多创新点子生成。在激烈的辩论中,培养了同学们的创新能力。对持异议的老师要予以激励,认为是正确的就予以嘉奖。这也是对创新的呵护和培育,同样是一种创新教育。
总之,在全面践行新课标的今天我们应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优势强化创新教育与之融合,让学生在最好的语文教育中既能获得关键能力、必备品格的培养又可以很好地发展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毕有林,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新课程,2019年。
[2]张春羽,论创新教育渗透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实施[J].学周刊,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