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期刊浏览

国际刊号:ISSN 1672-5905

国内刊号: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jsjyyj218@163.com

网    址:www.jsjyyj.net

创设问题情境与初中数学教学曾 奎

创设问题情境与初中数学教学

      云南省永胜县三川镇梁官中学

  数学这门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而初中生的思维正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的阶段,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认识的具体形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参与,激发其内在潜力,使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状态之中,成为课堂的主体,以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和提高能力的目的。
  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因遇到问题且需要解决而引起的。没有问题的学习是不存在的,过于简单容易的问题,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难于培养优秀的科学人才;过难过深的问题,又会使学生心灰意冷,失去信心,不利于激发动机,违背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原则。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充分利用外在的物质材料,展示内在的思维过程,提示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应具有促进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还应使问题情境结构、数学知识结构和学生认识结构三者的和谐统一,促进数学知识结构向学生认识结构的转化;既要创设当前教学要解决的问题,又要创设与当前问题有关,并能让学生回味思考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手、脑、眼、耳、口等多种感官直接参与学习活动,因为少年儿童是靠“形式、声音、色彩和感官”来思维的。
  所谓数学问题情境,是指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障碍和困难,激发他们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排除这种障碍和困难,进而获得学习上和心理上的成功的情境。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动来引导思路,掌握思维的策略和方法,从而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要创设良好的情境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注重问题情境的层次性
  
  问题情境的设计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就是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简单问题或步骤,使学生易于接受。也就是说,教师应当依次提出一些适合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小问题,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认识能力去发现和探求有关解决问题的依据,在解决所提出的一个个小问题的过程中一步步地克服困难,直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学过“简易方程”和“绝对值”后,对解方程|X-4|=3这道题有较大的难度,若将它分解为几个有关联小问题,把问题简单化。①∵|3|=3,|-3|=3,∴3与-3的绝对值都是3。②∵|a|=3,∴a=3或a=-3,即绝对值是3的数是3或-3。③|b-1|=3,把b-1看作问题②中的a,于是,b-1=3或b-1=-3。同理,对于方程|X-4|=3,同样有:X-4=3或X-4=-3,由X-4=3,得X=7。由X-4=-3得X=1,不妨将X=7或X=1代入原方程检验,可知,X=7或X=1是原方程的解。
  只要问题的设置坡度舒缓,集“文路”、“教路”与“学路”于一体,才能让学生产生有愉悦感,才能兴趣盎然地接受知识,才能达到训练能力的目的。
  
  二、创设矛盾式问题情境,注重问题情境的发散性
  
  良好的问题情境在于它能有效地引起学生认识的不平衡,使其产生矛盾心理。通过精心设计,巧妙揭露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与数学知识结构之间的矛盾,进而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应通过制造矛盾打开学生的心扉,激发学生去思考,逐步引入佳境。
  人总是力图使自己的思想协调一致,不自相矛盾,当学生发现某种新知识与头脑中的已有知识矛盾时,就会产生“认识不平衡”,导致一种“紧张感”,从而产生消除这种紧张感的认知动机。紧张感得到消除,就会产生一种满足的情感体验,从而进一步强化认知动机。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使问题情境具有较好的发散性,即问题情境的设计能充分激发学生联想,扩展学生思路,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问题的设计都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其产生多向联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形象化的问题情境,注重问题情境的直观性
  
  “直观是认识的途径,是照亮认识途径的光辉”。物体的直观形象本身,能长时间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直观性是一种发展注意力和思维的力量,能使认识带有情绪色彩。由于同时能看得见、听得着、感受得到并进行思考,在学生的意识中就形成了情感记忆。如果不形成发达的、丰富的情感记忆,就谈不上有充分的智力发展。所以,形象化的问题情境适合初中生思维形象具体的特点,易于引导学生的兴趣,愉悦学生的情绪,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讲授“数轴”时,笔者就利用了温度计来导入新课,在讲授几何课时,更是充分利用了各种模型进行直观教学。创设形象化的问题情境,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或者充分利用一些半具体半抽象的模型化了的数学材料,多角度、多方位、多形式地向学生提供丰富表象。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认真仔细地钻研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把握知识分布点、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可以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整节课上都处于问题情境之中。如一节课开始时,教师可通过情境设计,提示矛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时,进行情境设计,使矛盾逐步得到解决,巩固练习时,可通过情境设计,使问题不断深化,知识得到不断扩展和引伸。教师应以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为教学的中心,用置疑、设问等灵活的探究方式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进师生合作与教学合作,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其学得更多、更快、更好,同时也更快活、更轻松、更开心。

 

 


点击次数:13  发布日期:2023/6/29 10:33:07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