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文化在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的渗透晏关荣
数学文化在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的渗透
晏关荣
(云南省宣威市第八中学)
摘 要:传统高中数学教学出现不少问题,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热情,数学文化无法全面引入课堂,这部分问题直接影响了学习效率。所以教师需要积极创新教学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将数学文化全面渗入课堂与生活中,引导学生了解数学的重要作用,并全面投入到学习之中,有效提升教学水平。故本文基于对数学文化的理解,全面介绍了在课堂中渗入、合理渗透文化的策略,希望可以更好地达到渗入数学文化的目标。
关键词:数学文化;高中数学;渗透
教师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造成其一般都是采取教师讲的方式,形成枯燥的课堂气氛,学生学习热情不高。作为教学材料之一的数学文化,在课堂中引入,不仅活跃了学习气氛,还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扩宽知识范围,提升知识应用能力。因此,将教学与文化融合,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一、文化的含义
人类在深入摸索中获得的精神、理论成果便是数学,也被认为是文化存在的形式,并非是简单的符号和数字,其语言、方法、内容都是组成文化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精神,帮助学生深刻认知这门学科。
二、渗透策略
(一)讲解数学历史
高中数学课程包括丰富的概念、公式和定理,任何一个知识点都是前人针对某一问题而开展的大量研究,这部分知识所对应的结论已经被大量实践进行验证。将数学史引入教学中,主要帮助学生透彻理解某一知识的发展过程,促使他们了解一部分重要事件,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数学起到的作用,进一步培养正确的数学价值理念。
通常来讲,教师一般在每一章教学开始之前专门组织学习数学史,先引导学生认知这部分知识的发展历程,再让他们对具体知识开展学习,有利于激发学习好奇心。比如,在“集合”教学中,对这一知识点教学鼓励学生对其历史进行全面调查。课前学生通过自己搜集的材料对集合历史彻底调查,有些学生使用了网络工具,有些学生则到图书馆寻找文献资料,基本上全体学生都掌握了相关集合论的材料[1]。在正式教学之前,教师认真安排了一次有关集合史的讨论会,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得到的信息,有利于全体学生更加详细地掌握这部分内容。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际教学说明,单一关注和机械化讲授只能令学生产生抵触和厌倦。只有生动有趣的教学气氛,强调参与和体验的课堂,让学生参与进去,才可以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融入一部分对科学的有趣见闻,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
比如在“等比数列”教学中,教师可尝试引入这个故事:古印度有个叫莫三的人,研究出国际象棋,获得了大王的称赞,对他说:你提出的全部要求我都能兑现。莫三说:请将小麦放在我棋盘上的64个方格子中,第1个放1粒,第2个放2粒,第3个放4粒,不断重复下去,后面格子放的粒数都是前一个格子的两倍。同学们,莫三究竟需要多小小麦?教师鼓励学生算出总数,从而引出知识点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莫三需要7380亿吨小麦,国王无法满足他的要求。实际上,若是自己亲自数麦粒,则需要5800亿年[2]。
如此设计情境,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自然联想:这种翻倍真是这样厉害,国王若是提前了解自己的一句承诺会欠下一笔不可能偿还的债务时,他还会做出这样的承诺吗?而这些实际上非常简单,就如王子所讲“陛下,这个问题十分容易,仿佛就是1+1=2那样轻松,您是如何被它难住的?”国王既然不允许自己被“难倒”,那么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建设者也不能“被难倒”,于是增加了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
(三)密切联系实际生活
数学这门学科体现出工具特点,可以更加广泛地应用在实际生活中。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在实践中科学运用知识,并且将课堂融入生活。以数学语言的方式展现生活问题,强调了知识的生活性,进一步有利于学生获得更加生动的知识。只有如此,学生才能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比如学习“指数函数”时,可以认真设计生活问题:小李去存款,有1万元,想要存5年,此时是年化2.25%的存款利率。目前有两种存款方式:第一,1年定期,之后共同转存本息;第二,零存整取。那么小李如何选择最优的方式?课堂中,学生经过研究和计算以后,发现第二种方式只能获得极少的利息,因此选择第一种更为合适。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时自然联系到数学知识,感受到数学文化存在的意义。
三、结束语
综合分析,数学文化已经为这门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其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是推进执行素质教育的关键渠道。教师应培养正确的教育思想,高度融合文化与数学,凭借数学方法和思想影响学生的行为和态度,在做好教育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彰显育人作用,从而推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振兵.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意义及途径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8):121.
[2]袁素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谈数学文化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运用[J].电子制作,2015(13):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