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期刊浏览

国际刊号:ISSN 1672-5905

国内刊号: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jsjyyj218@163.com

网    址:www.jsjyyj.net

论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施路径王玉涛

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施路径

四川省武胜县仁和小学校  王玉涛

摘要:小学语文在立德树人背景下欲实现培根铸魂重任就必须丰富德育渗透的实施路径。本文探讨了深入钻研掘德育内容情境创设促进熏陶感染合理构建主题整合课堂以及课堂增强人文关怀凸现四条德育渗透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  德育渗透  实施路径

在立德树人背景下,作为奠思想之基、培情感之魂的语文教学必须担当起启智增慧和培根铸魂重任,让学生在获得“双基”的同时也不能使思想发展“慢半拍”。作为语文教师,在实施“文道结合”的语文教学时一定要抓住明暗两条线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即通过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和大张旗鼓地教学实施来使学生思想更加鲜明。在这儿,我重点探讨一下德育渗透这一路径的教学运用。

一、深入钻研掘德育内容

文以载道。小学语文课本虽然是以绘本方式出现在我们视野每一篇印入眼帘的文章都蕴含着丰厚的人文精神和伦理元素,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就是我们常说的“道在其中”德育渗透的好资源,但这个资源不是浮于文字表层上,而是蕴藏其间,需要我们深钻细掘,才能使字里行间的德育元素变成可感可用的语文资源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如果能够将每篇文章中的各类道德元素(其中包含作者生平记录、背景材料中所蕴含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进行充分的发掘并通过教学实施展现出来引导学生进行感同身受的体验,那么就会让我们的学生在心理上受到震撼、熏陶和积极影响这样的长时间作用任何人思想上都会不知不觉地发生变化更何况我们小学生心灵还处在“白纸”状态,过多的渗透带来的教育影响就能将其转化为他们道德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强劲动力。因此,在准备课程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们语文老师要对课本进行深度研究的挖掘工作,并尽力将每篇课文的道德教育内容进行掘出来作为“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重要内容也就是说在实施中我们既要强化“双基”训练更要让学生明确每一节课堂实施的道德情感教育的目的落实到具体实践中,我们语文教师就可以利用每篇课文中的字段来对学生展开有专题的道德教育,寓德育于智育中在促进学生语文语用知识丰富的同时也使学生思想品德形成更加容易,这样才能保证在语文课堂上既能帮助他们获得语文知识又能帮助他们在思想上获得成长实现德智双育例如,在教学设计《桂林山水》颐和园》《黄山奇石《庐山云雾》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类课文时我们就可把颂祖国大好河山和热爱大自然的主题作为德育渗透的主要内容。教学实施时将掘出的观点引导学生感受和体会,就可让学生心灵上产生爱山水、爱祖国的积极情感。

二、情境创设促进熏陶感染

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审美情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倡导落实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过程中提出的强烈要求。作为新课标践行者自然就应将此作为教学追求付诸在教学过程中。多年教学实践告诉我有效实现这一效果的最佳路径就是情境创设促进熏陶感染情境创设是前提,后者是发挥情境的煽情性功能而达到的结果。为此,我们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应创设进行道德教育渗透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在其中受此感染,获得熏陶。这并不意味着在课堂上可以随便添加点德育材料来“硬灌”,也不意味着教师情感的任意发泄,更不意味着单纯的理论性的讲授,而应该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充满煽情性的言谈和声情并茂的描述,在启发、点拨和提示语言的作用下让课堂笼罩在浓烈氛围之中,如果再加上多媒体的加持就可以很好地将学生带入教师创设的理想的教学情境之中,这样的情境看似只有教师的声音渲染,而实际上却可以让学生的情感、作者的情感、老师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融合和共振,从而使学生在心灵上得到熏陶和感染,在思维上获得启迪。这一点,在《一夜的工作》《十里长街送总理》这些课文中表现得极为明显

三、合理构建主题整合课堂

课程应当是“开放型”而非“封闭型”的学科,其教学实施也应当“立体”而非“平面”那样如此的简单小学这几年,学生正式步入爱好认识新事物的阶段,如果我们使之仅仅依赖于课本来丰富自我认知是不尊重学生发展也是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要求的。所以,在小学语文的教育实施中应该以课本为基础而进行教学内容的扩展,利用更多形式的资源丰富课堂,使其在整合中有一个共同的话题这样就便于我们德育渗透的实施设计。目前倡导的单元阅读教学和群文阅读教学与此有就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即将相同的话题的有关内容进行主题式融合,让我们的学生在互相阅读、对比关联的同时获得多角度、全方位的感受、体验,进而加深对道德教育渗透力度和提高实施效果

四、课堂增强人文关怀凸现

由于小学阶段所教的学生都处于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阶段,表现在思想品德的形成和道德践行能力的发展都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而我们又知道,小学阶段的学生在人格特征上又表现出强烈的趋同模仿性与师性。抓住这一点进行教学运用,不但可使他们行为举止的形成获得有意义的指导,还可促进他们的道德“三观”更接近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能达到这种我们在渗透路径选择上就可在课堂上增强人文关怀凸现对学生加以文关怀充分发挥语言魅力和个性魅力,为同学们做好做人表率让他们在模仿教师中爱屋及乌而跟着教师做人。这同样是德育渗透的有效路径。

总之,能为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达到理想效果的实施方法如同牛毛一样丰富。我们实施者要结合语文学科“文道结合”特点而创新渗透方法,努力实现“教书”“育人”这句古话要求,让学生在知识、方法、德育发展方面并行而优。

参考文献:

[1]陈秋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J].读写算,2019年。

[2]袁海梅,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具体路径[J].新课程2021年

 


点击次数:19  发布日期:2023/4/29 11:34:39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