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儿童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闫 琼
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儿童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闫 琼 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杨家砭小学
从人的发展角度看,教育首先是使受教育者知道世界是什么样子,成为一个有知识、客观的人;其次是使受教育者知道世界为什么会这样,成为一个会思考、有分析能力的人;最终是使受教育者知道怎样才能使世界更美好,成为一个勇于探索和创新的人。可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人的教育的最终目的。中小学教育是人的发展的基础教育,当然也必须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核心就是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开始。几乎所有智力正常的人都有创新思维,只是大部分人的创新思维处在未觉醒的状态,所以需要唤醒。而中小学是开发创新思维的最佳时期。
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其次是培养儿童的问题意思和鲜明的创新个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那么,怎样才能唤醒儿童的创新思维呢?为此,我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探索。下面简单谈谈。
一、培养儿童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在人们的创新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那些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往往都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如巴浦洛夫对狗流的唾液感到好奇,经过潜心研究,发现了条件反射的秘密;牛顿对苹果落地却不往天上飞的现象感到疑惑,导致了“万有引力定律”的诞生;瓦特对水沸腾时壶盖跳动现象的好奇,发现蒸汽是有能量的,发明了蒸汽机,爱因斯坦对时间和空间十分好奇,导致了相对论的创立。
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内在动力,在课堂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如设有悬念的演示实验,妙趣横生的游戏,引人入胜的故事谜语,促人深思的发问,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促使学生自主地主动地进行探索研究,揭开自然物体,自然现象的奥秘,形成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机制。
二、培养儿童强烈的问题意思
心理学研究表明:意思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当个体活动感到自己需要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时?思维才算是真正发动,否则思维就难以展开和深入。
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而思考则是由一连串问题组成的,学习便是经常怀疑,随时发问。问题是智慧的大门,知道的越多,问题也就越多,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新问题,新可能,以及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是问号?”因此教师应把培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重要内容,培养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大胆发问,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教学契机,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迫切地需要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有多少可能性?有多少种办法等。在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使旧的问题在不断解决的同时,新的问题又源源不断的产生。
三、培养儿童鲜明的创新个性
巴尔扎克曾说过:天才是成功的一半,另一半则是顽强的意志。常言道: “要想成其事,必先成其人”,大凡创新型人才,都具有鲜明的个性。个性虽不属于智力和思维,但它与一个人思维品质的形成,却着有着密切的关系。很难想象一个没有事业心,胆小,保守,缺乏主见的人,能在事业上做出创新。
从心理学和人才学的研究看,创新型人才的个性品质,主要包括,勇敢和冒险的精神,独立性,自信心,顽强的创新意志,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等几个方面。纵观中外一些科学家能够取得科学成就都得益于他们鲜明的创新个性。富兰克林能够冒着被雷击的危险利用风筝做了一次接引“天电”的实验,从而揭开了雷电之谜;炸药大王诺贝尔为了研究炸药,几次死里逃生,可他不畏艰险,继续研究,最终发明了炸药;巴斯特为了研制狂犬疫苗,不顾生命危险,用吸管从疯狗嘴中抽取唾液,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终于取得了成功;发明家爱迪生为了做灯丝材料,做了上千次实验,不言放弃。
然而,一个人的个性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需要后天培养的。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抓住教育契机,从小培养他们具有远大理想,独立自信,具有顽强的意志,勇敢和冒险精神,为他们在人生路上做好创新的精神准备。
四、利用科学课对儿童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心理学研究表明:大脑的发育有一个关键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内,外界的刺激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研究表明,人的脑神经细胞约有140亿个,这140亿个细胞中的80%是在15岁以前形成的,到18岁则已经形成90%以上,基本上不会再有新的脑细胞生成了。
常言道:“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也就是说创新思维教育的最佳时期不是在大学,而是在中小学和幼儿期,尽管错过了这段时期,创新思维能力通过科学训练,也能有所提高,但这往往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其原因在于青少年时期大部分脑细胞未接受刺激,结果中止发育,终因老化而失去功能,因此,我们必须抓住时机,在小学科学课上大力开展创新思维训练。
创新思维训练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高不可攀。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教学,学习和生活中,都在或多或少地,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着创新,比如,学生在解题时想到的一个新的解题思路,教师上课时运用的一个新的教学方法,日常生活中一些新想法等等,而每进行一次创新活动,我们的头脑就进行了一次创新思维训练,只是由于我们平时进行的这些思维训练是不自觉的,被动的,盲目的。作为一名科学教师,我们应该主动的、自觉的、有计划的、科学的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如在引导儿童分析科学现象,探究科学问题时能够尽可能多的增加头脑中的视角,学会从多种角度去观察问题,鼓励学生对现有的答案提出非难、挑剔、进行质疑,海阔天空,另辟蹊径,别出心栽地提出新的假设和构想,去找到第二种乃至更多的解决方法。通过训练,使儿童能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分析,进行发散式的思维,逆向思维,形象思维,开发想象力,进行联想等等,有意思自觉地主动进行创新思维,使儿童的创新思维训练有一个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