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实践周 鹏
主体性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实践
四川省武胜县街子小学校 周鹏
摘要:培养学生主体性除了抓实情感、兴趣、爱好培养和促进需要、动机生成外就是要融教于趣、抓好铺垫、寓法其中,让学生乐学、能学和会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 主体性策略 有效实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从近代教育学的角度来看我发现兴趣只是让学生积极学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这影响学生积极学并获得良好效果的因素应该是主体性。在小学数学实现师生共建高效课堂的过程中,其重点应该放在发展和培育学生的学习主体上,特别是优教优学效果的实现需要强化主体性策略的教学应用。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应把数学课堂的教学实施变成一个发展学生数学学习情感、兴趣、爱好、需要、动机等平台,让他们在我们精心设计的基于学生认知的试一试、练一练、思一思、做一做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以此来获得成就感并在此内驱下增强他们对数学的自信和动力。接下来,我结合“三活课堂增智”相关理念来聊聊主体性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实践。
一、融教于趣,让学生乐学
伴随着“三活课堂增智”教改的持续推进,探索数学学科的“活力再现”策略的教学应用逐渐浓厚起来。在这理念践行中,创造出一个学习让学生乐学增趣的情景就显得特别重要。我们知道,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一个向学生们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一个渠道,同时也是一个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情感交流和双向互动的一个重要平台。一次好的课堂实施,不仅要做到“教”与“培”的统一,更要做到“主导”和“主体”“双主”互动的统一。而“乐学”则是实现学生主体性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辙。为此,在课堂上,我们每个老师都要融教于趣于乐,一定要对每个同学都要表以尊重的态度而视之,并及时给他们一个充满期待和鼓励的眼神,一个和蔼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含蓄的激励,让他们无时无刻都感觉到老师就在旁边,鼓励和鞭策更在耳旁。这样的情感运用和乐学元素的运用,不仅有利于增强他们乐学的自信,帮助他们实现的乐学目标,更可以此径促进他们内心愉悦体验变成动力。过程中,老师们不再使用指令式和问答式的实施方式,而使用的是应该是基于民主平等的交谈式、讨论式,让教与学互动充满民主、平等的空气,有和谐自由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乐在其中了,主体性自然就强了。
二、抓好铺垫,让学生能学
在教育器材及教学资源相对匮乏的农村学校来说,一种习惯使用的教学实施方式就是在旧知复习中引进新授内容。对于数学这样富有逻辑的学科来说抓好这样的知识铺垫也是不错的处理方法。现有教材的阶段式编排,很多内容都成了碎片化。特别是新接触的单元,抓好铺垫则显得尤为关键。这样可以使学生在知识建构的保持良好的系统性和逻辑性,符合数学知识建构要求。这样的处理应用于教学中还可起到唤醒学生知识的效果,是让学生能学有主体性的较好方式,有利于使其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自主地建立起新的知识体系。例如,通过对四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笔算》这门课的讲解,除了对其进行口算练习之外还要把一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这个知识基础唤醒,让他们这种计算能力恢复。有了这样的铺垫,我们再实施其内容新授,学生主体性才能在能学的这个基础上理解和掌握该堂课的主要内容---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这样实施,无形间,让学生在知识体系上实现了从旧知识转入知识建构模块中去,也帮助他们在“我能学”中实现了信心提升,很多学生在“我肯定能学好”的主体性中完成了知识建构。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主体性能否充分应用,让学生能学也是一个重要突破口,而抓好铺垫、唤醒旧知又是他们能学的基础,又必不可少,尤其是学数学,这样的做法更不可无。
三、寓法其中,让学生会学
在当代心理学中,充分发挥多感官配合的作用,使他们能够运用自己的感知能力来进行学习,这是他们获得记忆、理解、建立知识系统的有效途径和实践方法。在数学学习中,多感官除了视听之外还要用脑用手,这些相互配合更能促进学生学有所获。但对于小学生而言,我们预之学生不一定会做之。故而,在这一重要环节,我们不仅要寓法其中,更要“活用教法”,在充分挖掘活化资源的基础上搭建平台,让学生沿着我们指引去做,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在学习中有法可依,可法可效仿。当然,这需要我们教师在对教材进行深度研究的基础上还要作精心安排,通过平台搭建让学生在整个课堂中一直处于主体性极高投入的状态,也让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实用感,这样才能增强他们“会学”和“学会”和信心和动力,进而形成一种对数学进行探索钻研的探究能力。例如,在《长方形周长》教学的这一课堂上,要让学生动起来学习就应授予学法,让他们在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的基础上去感受长方形两条长、两条宽在长度上的特征。其方法就是难过合作测量,让他们在动手中感知,最后得出长与宽的特征。在这一套经过仔细设计的活动实施中,学生在学法引导下经历了动眼、动手、动口、动脑,最终在几种测量对比总结中获得了到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达到了学会效果。
简而言之,“乐”是“学”的先决条件,“能”是“学”的根本,“会”是“学”的最终目标。唯有让学生们能够积极地、主动地参加到符合他们数学认知的教学活动中,他们的知识和能力才能在主体性充分释放的过程中为接下来的新知建构和能力培养发挥作用。也只有这样,让他们乐学、能学、会学,他们才能够不断地了解自己,提高自己,发展自己,实现数学核心素养建构。
参考文献:
[1]刘春梅,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策略[J].教育革新,2019年。
[2]石永祥,小学数学教学提高学生主体性的的策略探究[J].新课程,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