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期刊浏览

国际刊号:ISSN 1672-5905

国内刊号: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jsjyyj218@163.com

网    址:www.jsjyyj.net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计算教学杨志勇 颜玉红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计算教学
杨志勇  颜玉红    云南省永胜县永北镇第一小学

    计算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很重要的基本技能,也是学生后续学习的基础。计算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进行四则运算,还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数据的特点,恰当的运用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选择合理灵活的计算方法和计算过程使计算简便。在这样的计算过程中,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注意力和记忆力,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敏性和灵活性。同时计算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专心,严格细致的学习态度,善于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计算仔细,书写工整和自觉检查的学习习惯。
   一、使学生理解和牢固掌握有关基础知识
   学生的计算离不开数学概念、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运算法则和计算公式等内容。对学生不易理解的某些计算法则,往往成为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急于求成,应帮助学生以掌握基础知识为突破口,分散、突破难点。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首先要让学生领会分母不同即分数单位不同,而分数单位不同,就不能直接相加减,懂得了这个道理,再引导学生运用通分的知识,化异分母分数为同分母分数,于是问题就转化为已学过的同分母分数相加减了。
   二、讲清算理是关键
   大纲强调,“笔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关键在于理解。既要学生懂得怎样算,更要学生懂为什么要这样算。如教学《用两位数乘两位数》,要使学生理解两点:①24×13通过直观图使学生看到,就是求13个24连加的和是多少,可以先求出3盒的支数是多少即3个24是多少,再求10盒的支数是多少即10个24是多少,然后把两个积加起来,从而让学生知道,计算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要分两步乘,第三步是相加,这样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通过例题教学,使计算的每一步都成为有意义的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②计算过程中还要强调数的位置原则,“用乘数个位上的数去算”就是求3个24得72,所以又要和乘数3对齐写在个位上。“用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就是求10个24个得240,(也可看成24个10)所以4要写在十位上”,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数位对齐的道理。这样,通过反复训练,就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法则。
   三、加强训练是途径
   计算能力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长期训练逐步形成的。训练时要注意:
   1、突出重点。如万以内的加减法,练习的重点是进位和退位。要牢记加进位数和减退位数,难点是连续进位和退位;两三位数的乘法要练习第二、第三部分积的对位;小数的计算则注意小数点位置的处理,加、减、除法强调小数点对齐,注意用"0"占位;简便运算则重点练习运用定律、性质和凑整。因此,在组织训练时必须明确为什么练,练什么,要求达到什么程度,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打好基础。教学大纲指出:“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口算方法,根据各年级对计算的要求,围绕重点,组织一系列的有效训练,持之以恒,逐步达到熟练。
   3、掌握简便运算的方法。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口算。简算的基础是运算性质和运算定律,因此,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是很重要的。在小学四则运算中,几种常用的简算方法学生必须掌握,从而达到提高计算速度的要求。
   4、训练要有层次,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训练形式要多样化,游戏、竞赛等更能激发学生训练的热情,维持训练的持久性,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在做计算题时,普遍有轻视的态度,一些计算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不进行验算等造成的错误,也有一些是由于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导致作业质量不高,阻碍了学生成绩的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所以,我们教师必须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1、使学生养成审题的习惯。认真审题是计算正确、方法合理的前提保证。对于计算题,有的学生往往一得到题目提笔就算,没有看清题目要求,弄明白算理,结果导致计算错误。这时,教师应该要求学生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明确运算顺序,看能不能简算,不能直接简算的,能不能通过分、合、转换等方法使运算简便,然后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进行解答。
   2、使学生养成细心计算,认真校对的习惯。平时作业、考试,学生的计算结果错误,大多与计算粗心有关。如注意力不集中,看错或抄错数字,抄错运算符号等。所以,要求学生对于抄写下来的题目,都要认真仔细校对,做到数字、符号,不错不漏。计算时要严格规范计算过程,做到不急、不燥、冷静思考,耐心计算,书写整洁,格式规范,方法合理。
   3、使学生养成验算和检查的习惯。学生在计算时要做到绝对万无一失,不出差错是不可能的。教师要教育学生养成验算和检查的习惯,把验算和检查当作计算题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作业完成后,要求自我检查,复核或验算。一是检查有无错抄、漏抄;二是验算结果是否准确,运算过程是否出错。另外,教师对学生作业本上出现的计算错误,先不打叉,而是打个点,让学生自己找出错误并改正,这样,有利于学生检查习惯的培养。
   数与计算是人们生活、学习、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数学方法。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科学中各个领域都有非常巨大的变化,但是,基本的计算方法却没有多大的变化。这充分说明小学数学中计算的基础性和工具性。对于每个人来说,仅在小学阶段学习整数、小数和分数四则计算及其混合运算。因此,在小学阶段学好以上计算,并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这是终身有益的事情。


点击次数:17  发布日期:2023/4/5 12:14:15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