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期刊浏览

国际刊号:ISSN 1672-5905

国内刊号: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jsjyyj218@163.com

网    址:www.jsjyyj.net

浅论小学数学实验课教学原则谭金美

浅论小学数学实验课教学原则

谭金美    云南省永胜县三川镇中心小学  

数学实验就是把表现一个数学问题的各种元素编排成一个程序,由教师或学生对各元素进行有序控制操作,从而展现出一个问题情景,再通过各种情景变换去发现问题,去验证结论。由于数学实验为数学教学提供了直观的情景,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从而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利于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观察、思考和论证,以提高数学课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一、趣味性原则

数学是门逻辑性强,十分抽象的学科,而小学生正处在由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认知阶段。学生学习数学是有一点艰苦性的,但是当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时就会感到乐在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保证。小学数学实验课能激发学生兴趣,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三年级数学在学生学完了可能性这一单元后,设计探讨可能性大小的实验活动。教师问 同时掷两个骰子,得到的两个数的和有哪些?学生回答后,老师和大家做一个游戏, 我们用两个骰子来掷20次,如果和是56789的次数多,就算老师赢,否则就算你们赢。老师只选了五个数,你们有6个数噢!让学生猜一猜谁赢的可能性大?学生想也不想就就说我们赢的可能性大,经实验后,结果出乎学生意料之外, 20次下来老师赢了。学生觉得很奇怪, 这是怎么回事?激发学生去探索其中

的奥秘。

二、主体性原则

     实验课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改变目前不论是显形实验还是隐形实验都由教师包办到底,学生观望冷坐的现状。要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实验探索过程中来,并要根据学生理解接受现状取决实验进行、重复或终止,若有条件,应尽量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教师则去组织调控,到关键处给以提醒或点拨,或课前按实验内容让学生分组准备实验材料,从而使教师单一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全员实验。在实验中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问,或按学生的想法重新设计实验内容和程序。教师要根据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所暴露的知识或思维上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使之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要防止越俎代庖,教师用自己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思维或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的错误做法。

如教学克的认识时,由于克是一个较小的质量单位,学生感受1克有多大比较困难。我通过看、比、称、掂、猜等实验活动,逐步建立起克的概念。分别称得12分币、大约2粒黄豆、1粒花生、3粒瓜子、40粒大米是1克,在实验活动中人人参与实验,充分感知各种物体1克质量的多少。接着让学生猜猜教师事先准备的物体的质量,再用天平称一称进行不断校正,不断完善对克的认识。整节课以学生实验为主线,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主要是指两个方面,一是实验课所选取的内容要有针对性和代表性。可进行实验的内容很多,但由于受场地、设备、时间的限制,实验课应选择对学习这部分内容或解决这类问题起决定性或制约作用的内容。二是指设计实验的内容和实验所采用的元素应符合学生现有知识基础和生活基础,否则就会转移学生的视线或难以接受或感到无聊。同时,同一实验内容和方法应针对不同班级、不同的学生有所区别和变化,做到过程有详有略,方法灵活多样,可先实验后讲,先讲后实验或边实验边讲,绝不能用一个固定的程序、模式去面对所有的班级和学生,只要实验切合学生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使其发挥应有的教育作用,取得实实在在的实验效果。

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首先猜想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都是180°,接着问,你能设法验证这个猜想吗?学生动手用以下几种方法实验:量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度数,加起来看看。(量的时候可能会有些误差)我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拼一拼是否能拼成一个平角。我把三角形的三个角撕下来,拼一拼是否180°我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往里折,看一看这三个角是否折成一个平角。学生边实验边整理信息,完成实验报告后,展示探究的成果。对学生探索发现的方法、策略进行总结归纳,集思广益,取长补短达到共识。

四、启发性原则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实验课也应以此为宗旨去确定实验意图、设计实验方案,使数学实验变为一个动态展示数学问题、揭示数学思维、诱发学生探索的过程,做到使实验的每一步都蕴涵着极为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使实验的每一结论的获得都伴随着激烈的思维冲突,真正实现通过动手达到促进动脑的目的。要改变目前流行的老师只按自己设计的程序去展示,而学生投身到学习的过程中来,体验数学知识产生、发展、演变的各个环节,在加深对数学知识理解的过程中促进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数学的学习质量。

如在教学三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学的重、难点是使学生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又不与以后学习的分数、小数的除法相冲突。在教学设计时,设计了一个用小棒搭正方形的实验,分别用4根、5根、6根、7根、8根、9根、10根、11根、12根、13根、14根、15根、16根、17……可以搭成(     )个正方形,还剩余(     )根,怎样列式,并想一想为什么剩余的小棒不能再搭成正方形了?通过反馈形成实验报告: 4÷4=1(个)……(根)5÷4=1(个)……1(根)6÷4=1(个)……2(根)7÷4=1(个)……3(根)8÷4=2(个)……0(根)9÷4=2(个)……1(根)10÷4=2(个)……2(根)11÷4=2(个)……3(根)12÷4=3(个)……0(根)13÷4=3(个)……1(根)14÷4=3(个)……2(根)15÷4=3(个)……3(根)16÷4=4(个)……0(根)17÷4=4(个)……1(根)……    学生在搭正方形时非常容易知道剩余123根就不可能搭成一个正方形,如果剩余的根数是4根或比4根多,还可以再搭正方形,直到剩余的根数比4根少,从而较轻松地突破 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个重点、难点。

 

 


点击次数:22  发布日期:2023/4/5 12:07:58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