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原因及对策李红丽
中职学校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原因及对策
甘肃省华亭市职业教育中心 李红丽
中职学校学生厌学的心理已经成为我校的一个普遍现象。它不仅影响到班级的管理,学还影响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通过对我班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原因和教育对策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从而帮助学生消除厌学的心理,更好地完成学业。
一、中职学生厌学心理的原因
影响中职学生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影响,也有学生主观方面的原因;既有思想观念方面的因素,也有社会、家
庭等条件的制约。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原因:
1.从小学和初中就产生了厌学的心理
中职学校生源基本上都是没有考上高中的落榜生,初中时成绩不好,很多学生在当时就已经有厌学的心理,它是初中,甚至是小学厌学的继续。调查发现,他们的厌学心理一般从小学高年级随着课程量的加大,难度的提高,厌学在这些学生的心理就形成了定势。
2.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小学、初中一直到中职始终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大部分中职学生不会学习,他们根本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每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对学习失去了信心,这时学生就表现出无所适从或者干脆放弃,始终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对所学专业没有兴趣
大部分中职生甚至不知道他学的专业是干什么的,他们在选择专业时很盲目的,表现出同学学什么他也学什么,家长说选哪个专业他就选哪个,根本没有结合自己的爱好、特长。这样选择的专业学生没有兴趣,上课不爱听讲,不爱写作业,学习上完全处于被动的应付状态,最终导致产生厌学的心理。
4.家庭教育的失衡
家庭生活状况及方式,对学生厌学心理的产生影响巨大。我班大部分的学生来自农村,不少学生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孩子从小缺少父母关爱,逐渐形成一些不良的心理及习惯,在学习上意志消沉,产生厌学心理。例如是破碎家庭的子女,父母经常吵架、打架,家庭关系破裂离婚,形成单亲家庭,对孩子身心造成莫大伤害,进而对学习失去兴趣。有些家庭教育方法不当,有的过分溺爱与庇护,对孩子的学习不管不问;有的严厉有余,对成绩要求过高,使其产生逆反心理。
二、解决厌学心理的对策
1.及时和学生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老师对学生以及对所教班级的情感,从而培养中职生的归属感和自我效能感,从而有效解决中职生的厌学问题。教师必须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才可能真正了解学生的情感,学生才有可能愿意与教师交流情感。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和班里的学生多交流,教师只要懂得如何与学生沟通,懂得如何满足学生的需要,并引导学生懂得如何满足教师的需求,师生之间才能建立相互信任、尊重、彼此接纳、理解的关系,班级也就会便于管理。赢得学生的信赖和配合,在关爱和激励中帮助学生树立乐学的信心,给予他们克服学习困难的勇气和内驱力,从而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自我向上意识。
2.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实际的水平出发,放慢教学进度,调整教学节奏,控制教学难度,适应学生不同程度。要用新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分组讨论,各抒已见,让他们畅所欲言,从而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对学生要以正面激励为主,采取多鼓励、多表扬的教学方式,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做好家长的家庭教育工作
学校要定期开展家长会,家庭和学校要配合好教育孩子的工作,教师要教给家长正确的和孩子沟通的技巧,重视孩子的教育,处理好父子、母子关系,让孩子有温馨、和睦的家,在他们成长道路上起到正面引导作用。除此之外,还应在家庭中营造文化氛围,父母要让孩子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竞争更加激烈,没有技术,没有知识,在社会上是无法生存和发展的。
4.为学生学习创设良好的集体环境
“在集体中教育,在集体中成长”始终是我们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一个人生活在集体中,必然会受到集体的熏陶。教师一定要尽其所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优点和特长,品尝成功带来的喜悦和快乐。多树立正面形象,削弱负面影响;多提倡学习,削弱不学习的坏风气。这样要求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人人参与杜绝不良习惯。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会对改变学生厌学心理起到积极和显著的作用。
5.树立新的职业教育理念
要从根本上解决中职学生厌学心理问题,首先要解决中职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师的观念问题。教师要更新理念,适应新时代国家对职业教育的要求,适应新形势下的学生群体变化。应当看到,目前的中职学生虽然他们文化基础差、行为习惯差,但都处在未成年时期,可塑性较大,加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都可以成才。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师,主动适应学生,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和帮助学生克服厌学心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解决学生厌学心理的措施很多,只要认真分析学生厌学心理的形成原因,抓住他们的心理活动特点,因材施教,关心爱护学生,让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就一定能够帮助他们逐步走上乐学、勤学的道路,并为他们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