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和谐校园心理环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丁鹏程
营造和谐校园心理环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丁鹏程
(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第二中学)
营造和谐校园心理环境实质就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它通过环境的力量,影响学生的心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一个优化的校园心理氛围可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雪落长河润物无声”,渗透功能是潜移默化的,也是脉脉含情的。
一、以爱换爱,师生融洽沟通师生情感
学生是最富感情的,老师在他们心中是最有权威而又最值得爱的人,这种情感孕育在学生心中,他们总想表露这种爱,也总希望老师能爱自己。而老师是不是爱自己呢?学生幼小的心灵十分敏感的触摸老师内心的琴弦。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她,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好孩子。”因此,教师要珍爱学生的情感,奉献自己的爱心,使师生之间的关系首先成为一种情感交流的十分亲和的人际关系,这样,孩子们会从老师那里感到一种期待,一种动力,从而转换成学习的内部诱因。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学习的良好循环,就会逐渐形成一种“诲人不倦”的教风和“学而不厌”的学风,实现师生互相沟通,互相影响,互相补充,成为学生热爱学习,主动学习的情绪背景。师生共同参与活动。老师、学生共同组织,一起参加活动,使师生之间有了更多交往,提供了更多的相助的机会。在“救灾”捐助活动中,老师和同学一起把钱塞进“爱心箱”;在节日联欢中,老师和学生一起唱歌游戏;在春游中,师生一起生火做饭,寻找春天的足迹。一次次心灵和行动的交流,会使师生之间无形的障碍在不知不觉中消失。在活动中建立起来的融洽的师生关系,必然影响到教学活动中去。教师爱心的感召,学生感受后再作用于老师,形成一种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使教学活动在一种“以爱换爱”的人际环境作用下,构成适宜促进学生身心主动发展的心理世界。
二、营造积极的问题环境
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由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要营造一个积极的问题环境,让学生主动的去生疑、质疑、议疑、析疑直至解疑。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把教学活动安排在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中,可以使学生积极投入到问题情境中,自觉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多“蹲下来看孩子”试着以儿童的眼光看问题,以一颗童心接近童心,找准教学的起点,在全面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智慧。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兴趣出发,设计具有趣味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轻松愉快的学习。营造问题情境可从学生喜闻乐见的事情、实物、实例入手,采用猜谜、讲故事、做游戏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探索欲望,唤起学生思维的能动性,从而乐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可在半张纸上涂上颜料,再用对折印的方法,出现一幅美丽的蝴蝶图案。鲜艳的色彩,精美的图案对儿童很有吸引力,孩子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激发了“爱学”的情趣,并产生一种质疑探索的心理状态,促使他们自觉、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三、创设有趣的操作情境
课堂是个小天地,天地是个大课堂,“教材是学生世界”的观念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束缚了他们的手脚。因此,要努力给学生创设一个“世界是学生教材”的操作情境,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动脑、动手、动口的同时,应和实际生活联系。教学活动要与学生生活沟通,与应用相联,必要时进行实地现场操作,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能力很有意义。再也不能用“分数”把学生拴在教室里,捆在作业本上,阻隔在高墙内。要让学生从小步入生活,面向社会。如小学高年级学习统计后,就让学生担当小小统计员,到实地调查,搜集数据,然后自行设计,自行制作统计图表,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制作统计图表的方法,还有效培养了用数字反映社会生活的应用能力。由于教学内容的局限性,有时不能在现实生活中一一找到操作的情境,这时,可采用模拟型操作,即创设一种与现实生活相似的情境,进行实物代替,角色转换,或进行效仿。这种形式使学生既感到亲切又乐于接受,又因为通过自己动手动脚,学生极易产生顿悟。如学习《小蝌蚪找妈妈》,利用文中的图画,让学生做小讲解员,来说明介绍“小蝌蚪—青蛙”的成长过程。这种转换场景,扮演角色相结合的操作,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极大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良好的教学情境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激活学生的思维状态,使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探究知识的活动中。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想象、思维,这是一种自主、自动的学习。教师创设的富于感情色彩的教学情境,容易使学生受到情感的震动,切身的体验,他们不仅学到知识,而且受到了熏陶,提高了学习兴趣,达到了“润物细无声”之效,使学习变成一种主动、愉快的活动。
四、开展小型的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学生总是在自身的活动中获得发展的,可以说没有学生的活动就没有学生的发展。而活动内容单调,就不能吸引学生参与,更不能形成理想的氛围。为保证多样性活动的顺利开展,学校应以年级为活动实体,保证文体活动,普及兴趣小组活动,促使学生身心愉快,特长、爱好得到培养和发展。为使活动综合化,可以分别将“故事大王”“作品朗诵”“益智问答”等多种活动项目列入每周两节的“科技文体”课内。为使活动具有广泛性,可结合节日、时令开展教育活动。如六月设“艺术节”在自己的节日中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享受生活的愉快;十一月设“丰收节”从丰收果实的展示‘培养学生对劳动、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十二月设“迎春节”,把丰富多彩的活动推向高潮。此外,各年级还可以共同开展活动,如“劳动技能赛”“我又大了一岁”等。“猜灯谜赛”就让孩子们兴奋不已,他们各自扎灯,集中展览,分班欣赏,盏盏灯光与星光共明,对学生来讲,那是一种多么美妙的情境啊!至于“演讲赛”“普通话比赛”“四人踢毽赛”,各类小规模竞赛活动更是形成连续不断的教育源。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效拓展了教育空间,生动的形式,师生的共同参与,无不作用于学生的心理世界,从而使他们感受到校园中的欢乐与友爱,感受到群体向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