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学反思中历练成长——一线教师如何备好课 ——以统编语文二年级下册《羿射九日》教学为例付修方
从教学反思中历练成长——一线教师如何备好课
——以统编语文二年级下册《羿射九日》教学为例
贵州省兴义市红星路小学富康校区 付修方
摘要:反思,是教师成长必经之路,也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法宝。以统编语文二年级下册《羿射九日》教学为例,从识字、默读、文本解读、课后练习题、单元整体关照五个方面进行教学反思,找到教学中的“症结”,为一线教师备课提供借鉴。
关键词:识字;默读;文本解读;课后练习题;单元整体
反思,是教师成长的一条必经之道,也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法宝。本文结合我所执教的统编语文二年级下册《羿射九日》教学为例,从识字、默读、文本解读、课后练习题、单元整体关照五个方面进行教学反思,找到教学中的“症结”,为一线教师备课提供借鉴。
一、夯实识字基础,进阶文本理解
第一次设计在落实识字上很充分,但效果不佳,方法有失妥帖。比如在引导学生识记生字时,老师把所识的字进行归类,导致识字为了方法而方法,部分学生为了迎合老师的方法而改变自己认为很巧妙的具体识记某字的方法,这是不符合识字教学规律的。识字方法很多,但只要是能最快、最容易记住的都是好方法。第二次,为了很好落实“展开想象,感受神话神奇”目标,我把识字教学弱化,导致小学低段教学重心偏移。学生字词基础不过关,“想象神话神奇”这个教学目标当然就成为空中楼阁。第三次,我还依然坚信,学生能把生字读正确,就不影响他们阅读这篇文章的效果,所以,我依然没有把识字教学放在教学的重要环节。虽然学生能很好完成“展开想象,感受神话神奇”目标,但低段教学识字的根基还是摇摇欲坠。后来我继续查阅关于本课的论文,请教相关教师,大家都各衷一词,这让我很困恼。第四次,为了既有效落实识字教学目标,又很好落实“展开想象,感受神话神奇”重点,我让学生提前预习本课生字词。提前预习,一是锻炼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二是方便课堂上快速解决识字教学难点。课堂上只需检验学生预习效果,看看在哪些地方学生还存在问题,再加以指导,比如说识字方法的总结方面,有的生字不容易记住,但又没有找到很好的方法,这时老师再加以引导,我想应该就能落实识字教学目标。该如何取舍?最终,我还是决定夯实识字基础,进阶文本理解。
课标要求,识字写字是低段重中之重。学生只有打牢字词基础,学生才能拾级而上,从而落实其他更高目标。
二、明确默读目标要求
第一次,出示默读要求不明确,默读的目标意识不强。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默读,此处再次提出默读,一是对本篇文章篇幅较长、学生朗读所花时间长的考虑,二是继续巩固默读能力。默读的目的一是提高阅读速度,二是在提高阅读速度的同时,要获取信息。所以在第一次教学设计“默读并圈出文中生字”存在默读目标指向不明确的问题。
三、准确解读文本
本文是一篇神话故事,神话故事的特点是“神奇”。文本中哪些地方体现神奇?前两次试课由于没有处理好识字教学目标,识字教学所花时间较长,均未很好落实此教学重点。第三次关注了“神奇”,但效果不佳。原因何在?原因在于教师对文本解读不透彻。神话故事的神奇往往体现在如下几方面:一是故事所描述景象的神奇,二是故事情节的神奇,三是人物使用武器的神奇,四是人物本领的神奇。在本文中,“扶桑”“十个太阳”“连地上的沙石好像都要熔化了”等,这些景象与现实生活不一样,所以是景象的神奇;“登、跨、搭、拉”“一口气身下九个太阳”是羿本领的神奇;“神弓、神箭”是武器的神奇;“他翻过九十九座高山,跨过九十九条大河,搭上神弓,拉开神箭,对准天上的太阳,嗖地就是一箭”“羿一口气射下九个太阳”,这里是羿射日的情节神奇。在教学第一课时时,我主要让学生学习故事起因部分,从中发现神奇。由于我对文本解读不透,导致不知道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神奇之处体现何处。如果说,我们对神话的神奇具体表现在这四个方面有清晰的认识,那么,课堂上,我们就会引导学生从此方面去找,去展开想象。
此外,文本的神奇之处语言简练,要想调动学生想象的思维,需要老师对文本作再次加工处理,增加文本神奇的色彩,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比如“这是个太阳每天轮轮换,每天天快亮时,从东往西穿过天空,给大地万物带来光明和温暖,你看他们多听妈妈的话啊”“这可不是一般的树,这棵树可是有几千丈高,一千多围粗呢!它还有个神奇的名字叫太阳树,是太阳每天沐浴的地方”“这十个孩子太调皮、太任性了,它们一齐出现在天空,尽情地玩耍,它们可不知道它们的爸爸妈妈有多担心它们。它们每天炙烤着大地,它们可不知道大地都多热!真是调皮!”“这十个太阳只管玩乐,殊不知,它们闯了大祸,你们看:禾苗都被晒枯了,土地都被烤焦了,江河里的水快要蒸干了,连地上的沙石好像都要熔化了。”“那么,他们的爸爸妈妈难道不管他们吗?”“原来它们顽劣成性了,爸爸妈妈管不了它们了”“羿实在看不下去了,于是他准备把这件事上报天庭,让天帝们作出决定”……这些充满童趣的语言,相信一定会调动孩子们学习本课的兴趣。
四、关注课后习题,把准教学目标
(一)讲故事。二年级关于“讲故事”的练习在前面已经有涉及。比如借助图画、借助提示语、借助网状图等讲故事,本课要求借助表格讲故事,体现统编教材目标训练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理念。在设计本节课讲故事教学目标时,最初我的想法是先让学生疏通课文,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试着借助表格讲故事。但通过课堂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知道课文讲了什么事,但却不能准确、具体、顺畅的表达。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学生对文本的不熟悉所致。所以,第一课时在落实字词句段尤为重要。
(二)体会神奇。到底是先讲故事,还是先体会神奇?这个问题说实话我没有认真思考。那么教材为什么把体会神奇放在讲故事后呢?我想,故事首先是用来讲的,学生读完课文后,故事内容会在学生脑子里留下印象,所以理应先讲。学生讲完故事后,老师在引导学生走进故事深层,去体会故事神奇,感受神话魅力。而在教学中,我把体会“神奇”放在讲故事前,这不符合读故事的思维逻辑,当然教学效果肯定不会很理想。
五、关照单元整体,逐步聚焦、提升学生语文能力
(一)默读。本单元前两篇课文一篇是诗歌,一篇是故事,文章都比较短,而《羿射九日》相比较而言较长。较长的课文不适合朗读,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所以编者把本文阅读的方式设计为默读,除了继续巩固默读方法外,另一个考虑是为学生快速有效获取文本信息服务。所以在课堂上,我紧紧抓住“默读”阅读要求展开教学,提高了阅读速度和效率。但是,“默读课文就不需要朗读了吗?”这是贵州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袁克丽老师的质问。关于此问,我在备课时也考虑过。我认为,无论是默读还是朗读,其指向都是获取文本信息。学生能通过默读读通课文,获取文本信息,默读就是有成效的。只是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检验学生是否认识本课生字词,只需要出示本课生字词,让学生认读即可检验。当然,朗读和默读哪个效果更佳,这是因人而异的。
(二)关于文本理解。这三篇文章在逻辑上有关联吗?我们来捋一捋。诗歌《祖先的摇篮》讲述咱们祖先最初最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童话故事《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讲述世界之初,世间万物简单自由、童话般的生活。神话《羿射九日》讲述羿射九日的事。从时间上看,这三篇文章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前后之分;从范围上看,也没有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或者是从外国文学到中国文学的关系。但从教学的要求上,一定是由易到难,梯度上升的。比如,关于“想象”,《祖先的摇篮》课后练习题是这样要求的:“想象一下,在祖先的摇篮里,人们还会做什么?仿照第2小节或第3小节说一说。”《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是这样要求的:“选一个开头,接着往下讲。”《羿射九日》是这样要求:“你觉得哪些内容很神奇?和同学交流。”《祖先的摇篮》关于想象,要求学生“仿照着说”。“仿照着说”就是依葫芦画瓢,这无疑降低学生想象的难度;《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关于想象,要求学生编故事,明显比“仿照着说”要难;《羿射九日》关于想象,对学生思维能力要求更高。学生不仅要品析语言,还要从语言的表象走向思维的深度、广度。比如“十个太阳每天轮换,给大地带来光明和温暖”这句话,学生不仅要思考那时天上有十个太阳很神奇,而且还要结合语境想象得更多,如十个太阳那时很听话,很守秩序。
再如,关于“世界还相当有秩序”这个认知,在课文《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中就提到过,学生是有基础的,我在教学中却认为学生这方面的基础为零,缺乏对单元文本的整体关照。
如果说,我清楚地知晓学生关于“想象”的能力,知道学生此能力目前处于哪个发展区,学生的“最近发展期”在哪?那么我在课堂上就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反思本课教学,有成功,有失败。撰写此文,目的是让一线教师同我一道亲历备课过程,以此受到一点启发,以便为如何备好课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04
[2]《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用书(语文二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01
[3]《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