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期刊浏览

国际刊号:ISSN 1672-5905

国内刊号: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jsjyyj218@163.com

网    址:www.jsjyyj.net

论小学数学实施审美教育的有效实践田茂珍

小学数学实施审美教育有效实践

四川省岳池县余家河学校  田茂珍 

摘要:数学是美的科学,无处不展现着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美的方法就是实施审美教育,这不仅能培养学生具有发现数学美、生活美的慧眼意识,还能对学生学习兴趣、情感进行有效激发,增强主体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 审美教育  实践  有效

数学是“美”的化身,不仅具有和谐美、结构美、对称美,还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方法,具有工具美的性质。“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的著名论断告诉我们数学之美无处不在。数学之美表现形式多样,贵在和谐和优雅。如果没有这种审美感就不会真正用好数学和投身于数学创新实践中。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加大引导学生认识美的力度,创新途径去实施审美教育。特别是在需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强化美育实施的今天,实施审美教育不仅能让学生具有发现数学美、生活美的慧眼,还对培养学生数学兴趣、激发热爱生活起到直接影响作用。然而现行学生非但感觉不到数学的美反而觉到枯燥无趣,选择回避,究其原因?就是我们数学教学太注重知识教学,太强调“学以求分”取向落实,没有引导学生去发现,看到数学美的所在。在素质教育高呼美育的全面落实“五育并举”教改的今天我们必须“放缓”教学步伐,通过“停”下来的艺术让学生有时间、有实践来驻足体验欣赏数学的美。

一、引导学生发现美在生活

生活中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因美无处不在的契机就是美育处处可以实施,但需善于观察和发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那些研究数量关系的问题或空间几何形式的问题都属于数学中的研究对象。生活是美好的,映射到数学中也是美好的。要让学生感受数学中的美,就需要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通过生活中真实可感的美去体会数学中的美的真实存在。这种途径是非常可行的。那么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又如何才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美呢?这就需要教师开渠引源,强化数学与生活通道建设,增强二者之间联系,把数学知识披上生活外衣融于学生周边生活的背景中,让学生去发现自身经历的生活中就蕴涵的数学之美。这样教师就可以通过挖掘出来让其在学生感官中展示,并以其魅力诱引学生去生活中发现数知识,产生学习需要。如教学《认识对称轴图形》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观察雄伟的天安门、美丽的蝴蝶等图片,让学生在发现经历中感受到数学的美---美在对称。由图片的直接的美,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美,这是激起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信心的有效方式当然也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

二、引导学生发现美在教材

美的事物往往具有形象、鲜明、生动等特质。纵观现行教材,可以说图文并茂,色彩艳丽,文质优美,趣味性强,都是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和爱好的图片,而且内容编排有序,结构和谐。不仅如此,还蕴含着很多美育元素,即内在美。首先是数学的简洁美。现代的数学象征简洁精确,可以说是非常简单、简洁的了,能够带给人们深刻的美感。其次就是对数理之美的追求。其中,数形组合是数学整体的美感,而“一题多解”的“殊途同归”,更是完美地体现了数学的美感。都对学生美育培育有着重要作用,而且其自身也是进行美育教育实施的良好载体。三是几何图形的对称美。美在对称、美在和谐、美在平衡是其典型体现。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几何图形也占有大量篇幅,其中的轴对称、中心对称以及圆等内容也是美的化身,都能给学生良好美感。教学中注意挖掘,其实处处有美的存在。作为教师要用好这䗰资源助教,让学生发现美在教材而增强学习欲。

三、引导学生发现美在实践

数学实践性强,其工具性决定了数学学习的实践性。实践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体验美的操作和美的实践,就能感受美的获得、美的产生,从而激发自身去操作、去实践、去创造美的事物,更加力扬起数学学习风帆,增强数学学习动机。在实际教学中,要从审美的视觉感受中获取审美资源,自然不能仅仅局限于物体的表层现象,而要在感受美的实践中要有对应的情感经历,从而达到审美的品鉴和欣赏;加深对美的意象认知,形成促使主体作用发挥的情感驱动。比如,在数学中,给那些单调乏味的数据通过形象的呈现注入灵性,让那些难以理解的规则变得容易理解,这就要求他们自己去摸索和去练习。教师要搭建平台引导学生通过实际的练习,会让他们对数学的美感有更深的理解,这种美的实践就更深刻,更贴近学生内心。

四、引导学生发现美在创造

展示学生学习成果既是实施素质教育获得的重要经验也是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新理念。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探索、发现了美的事物,在教师引导中也渐渐有了创造美的事物的信心和兴趣。为了激发和培养这种兴趣,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成果汇报展示环节,让学生把美的创造过程汇报,以分享创美体验。例如,让学生计算1+2+3+……+35+36的和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掌握这样有规律的题目计算方法,我便引导学生采取数形结合的方法进行,难过画图,很多学生会发现这样题目计算的过程与求梯形面积方法是一样的,即(首数+尾数)×个数÷2完全与和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上底+下底)×高÷2完全一样。其实在通过数形结合就可以看出来,通过发图,创造了美的直观,把两公式相似性联系在一起,强化了记忆。同时在发现的实践中还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投入应用,使其在亲历过程中感受到了创新审美乐趣。

总之,在小学数学中实施审美教育不仅能让课堂不时地闪烁着充满灵动的神韵,还使学生兴趣倍增,学习情感加浓,创造欲受到激发。其作用巨大,所以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要强化实施路径创新,努力挖掘数学的内在美和外在美,引导学生去发现、体验、创造数学之美,从而提高学生美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戴斌,小学数学课堂实施美育的实践与思考[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年。

[2]操丽杰,对小学数学教育中的美育问题的思考[J].黑河教育,2020年。

 


点击次数:46  发布日期:2022/8/1 15:16:33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