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与人格教育的和谐发展马兴琼 徐绍美
浅谈语文教学与人格教育的和谐发展
马兴琼 徐绍美
(云南省永胜县永北镇第二小学)
车尔尼罗夫斯基说过,要使人成为真正有教养的人,必须具有三种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语文中蕴含着使人道德优化,促使美德生成的力量。语文教育除了传授语文知识和方法外,还应担负起人格教育的任务。实践证明,只有将技术、文化、人格三位一体统一于科学文化这一范畴,才能真正使语文教育技术性功能和文化素质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我们应注重语文教育与人格培养的和谐统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激发情感,培养意志型人格
情感是指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是人对现实的对象是否适合人的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心理体验。语文认知活动是在情感参与下的体验活动,其特点决定了一项语文活动的开展必定伴随某种情感体验的产生,反映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精神世界和个性特征。若能实事心理学上所说的情感共鸣,则是语文认知发展过程的最高境界。
首先,要让学生掌握自我培养语文学习,情感的方法,教师在讲授和指导训练中,要讲究科学性、层次性和艺术性,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按自己的意愿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调控自己的情绪,情感发生的强度,从而不断培养自己的语文思维品质和语文能力。
其次,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自信心的树立是培养学生学习情感的一个主要途径,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的自信心一但形成,它的影响比外在力量干预的影响会更持久、更有力。这就要求教师有一片爱心,以情动人、以情育人、以情感人,不失时机地给学生予鼓励。
意志型人格的培养,一要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目标。目标愈高尚,愈能形成深刻而持久的学习动力,产生的意志力也愈大,也是形成语文学习意志品质的思想基础。作为教师,就应努力创设这样的语文氛围,使学生从中得到考验和磨炼。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埋下“立志学好知识,将来报效祖国”的坚定信念。有了这种人格品质,学习必然对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二要培养学生不屈不挠的精神,学会去经受挫折、失败,进而激发和促进意志品质的养成。三要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四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持久以恒的毅力。
二、展示自我,培养主动型人格
主动型人格主要表现为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喜欢主动、独立地去学习知识,不容易被困难吓倒,敢于质疑、勤于思考、张扬个性等,这是一种可贵的人格品质。因此,教学中要尽量创设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让每个学生都能自始至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去。
1、重视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我
“百闻不如一做”有的课文中所学知识,所悟的道理具有可操作性,教师在教学前可安排学生进行一些操作体验、观察。如学习《蚕姑娘》前,提前鼓励学生养蚕,观察蚕的生长发育过程。
2.可组织讨论,让学生在多向交流中展示自我
讨论能集思广益,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充分表现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主动性人格体现人的个性,如教学《坐井观天》后,引导学生思考:如果青蛙跳出了井口,他会看到什么,说些什么?孩子们可感兴趣了。有的说:“青蛙跳出井口,看到无边无际的天空,他会说:‘啊,多么阔的天空,还是小鸟说得对。’”有的说:青蛙跳出井口,看到无边无际的天空,看到盛开的花儿,金黄色的稻田,玩耍的孩子,他会说:“天空真是无边无际,还有七彩的世界,幸亏我跳出来。”这种课堂上的交流,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又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认可与发展,奋进的火花才会迸发,使学生自觉形成主动型的人格。
三、自主探究,培养思考型人格
思考型人格表现为:喜欢独立自觉地思考问题,爱用审视的眼光看待事物,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标新立异,积极努力地探索未知,它反映了思维的尝试乃对事物特征的把握程度,鉴别一个人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自主探究是培养思考型人格的重要手段,它通过观察、实践、研究和推理等活动,让学生自主发现、感悟对象的某些特点中与其他的区别和联系。
四、合作学习,培养容纳型人格
容纳型人格表现为学生具有一种兼容并蓄宽容大度的态度,相互信任、互动配合,对事不存在有偏见,能接受自己的一切,包括好与坏,正视自己的缺点,也能接受别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成果,它是当今学习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人格品质。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组织作用极为重要,否则,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交流、争执、课堂有时处于无序状态,这时教师充当的角色既是参与者又是合作者,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并形成必要的合作技能,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吸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人的意见等,从而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这种潜移默化的容纳型人格品质的培养,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它强调合作时的优势互补,相互支持、配合信任、接受分工、积极态度、完美形成合作学习与容纳型人格的和谐统一。
五、拓展思维,培养灵活型人格
灵活型人格主要表现为反应敏捷,处理灵活、思维容量大,易于接受新事物,善于随机应变,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智力灵活程度,一是思维起点灵活;二是思维过程灵活;三是概括迁移能力强;四是善于组合分析,伸缩性大;五是思维的结果不仅有量的区别,而且有质的区别。
教育家斐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学生要敢于提问,敢于质疑,形成“富于思考、勇于挑战、敢于表达”的质疑品质。教师要善于捕捉,巧妙诱导学生提出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促使学生深入地探究、延伸思维,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在教学中,灵活多变的教学形成可以促使学生思维活跃,培养其灵活性。灵活多样的开放性导入、提问、练习,不仅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重新和优化,也能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
以上仅是从几个侧面浅谈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而健全学生人格是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任重而且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