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的语文学习兴趣贺小兰
如何培养小学的语文学习兴趣
贺小兰
(云南省永胜县三川镇普枫小学)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就成功了一半!”可见兴趣对学习的巨大作用。何谓兴趣?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学习者对某一学科产生了兴趣,他总是积极主动而心情愉悦地去学习,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老师们如果从培养兴趣入手,岂非事半功倍。
一、加强课前预习培养学生兴趣
预习,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当重视培养学生课前阅读新课、解决字词、思考课文内容的习惯。但我注意到传统的执教往往形成俗套,而学生大多数不能进行自觉的预习。因此,在讲授一篇新课文前,我力求构置课前悬念,即针对课文内容,巧妙提出谜面,激发学生欣赏式的预习课文的兴趣,在预习中寻找谜底,从而解决问题。具体做法是:布置预习时,常常提出几个小问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并把答案记在小卡片上,以便上课时展开讨论。例如,在讲授《变色龙》这篇小说前,我设置了几个小问题:①“变色龙”是什么动物?有什么特点?小说为什么用“变色龙”作题目?②小说中最关键的角色是谁?③整篇小说中最关键的一字是什么?这些问题就是针对课文的重要内容设置的一个个谜面。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预习,不苛求学生解释的谜底的准确性,然后在讲授新课时,在我的引导下,鼓励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层层撩开问题的面纱,并对认真思考的学生给予表扬,这样学生预习课文的积极性被大大的提高了,学生也由被动地遵照老师的指令,到自觉预习课文,并在预习中学会思考、发现问题,从而达到尽可能的解决问题。
二、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对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导入则能诱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能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整堂课的效果。所以在学习新课时,就应在导入这一环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在愉快的心理状态中进入新课教学。巧设悬念课前激趣。在导入时,教师用巧妙的语言巧设“悬念”,能把学生的好奇心诱导出来,就很容易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兴趣。如教《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我巧设“悬念”:“同学们,这节课老师要带他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学生精神大振,跃跃欲试。我接着说:“带你去哪里呢?”说完板书课题。“哦!”学生恍然大悟,但随之产生疑问,小兴安岭?在哪里呀?那里是怎样的景象呢?这时,我顺势引语:“同学们,小兴安岭,在我国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省一带,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有香脆的榛子,鲜嫩的蘑菇和木耳,还有许多人参和珍贵的药材,美丽的小鹿……要想领略小兴安岭的秀丽风光,就让我们随作者去小兴安岭旅游观光吧!”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更激发起学生热爱祖国山水的情感,从而在愉快而热烈的情绪中投入了学习活动。借助现代教学手段直观激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现代教学手段,结合课文教学内容,让学生听听美妙的音乐,看看生动逼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可以使学生的精神处于轻松的状态,让学生迅速进入状态,走上一条到处充满轻松,愉快的学习道路。如教苏轼的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时,我先让学生边听古筝乐曲,边观赏西湖的美丽风光,激发学生兴奋愉快的学习情绪,进入诗歌所描写的情境,享受作者所描写的自然界的美。这样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学好古诗打下基础。猜谜语激起兴趣。俗话说: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则小小的谜语,往往能激起学生极大的兴趣。
三、研读课文引导质疑激发兴趣
研读课文,还原文中情境,引导质疑,激发兴趣。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教《军神》,我采用朗读、讨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创设一种热烈积极、深入钻研的课堂气氛。首先通过激情朗读让学生受到感染,然后开展讨论,学生明白了故事梗概:课文记述了战争时期,德国医生沃克为拒绝使用麻醉剂的刘伯承做眼部手术的经过,课文通过大量的对沃克医生情绪神态变化的描写而间接描写了军神刘伯承的顽强意志。文中17自然段才出现对刘伯承的直接描写,同学们很容易忽略一个事实:刘伯承就是一个拥有钢铁般意志的人。小组采用各种方法合作学习后,我问学生:“课文读懂了吗?”“懂了!”“那么,还需老师讲什么呢?”“可以不讲了,这篇课文我们能读懂!”语言干脆利落,充满了自信。我立即抓住这种浅尝辄止的现象提出两个问题:第一、这篇课文的写作方法有什么特点?第二、你认为故事中哪个人物塑造得最好?学生讨论热烈,有的争得面红耳赤,发言也很踊跃,最后对这篇课文的特点取得了明确的共识。学生都说到点子上了,但难免流于肤浅,于是我针对其中的一项提出问题:“故事要表现刘伯承的意志,为什么老是描写沃克医生?”学生愣住了,张口结舌,无言以对。这时,我在学生的汇报声中板书了沃克医生的情绪、神态、语气变化:冷冷地→惊疑→愣住→目光柔和→生气→再次愣住→忍不住→由衷→惊呆→慈祥→肃然起敬。学生很快就把注意力集中在老师提出的问题上,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带着这个问题,学生回到课本,展开地毯式搜索,敲着脑袋陷入沉思。七嘴八舌、争先恐后的探讨声中,答案逐渐浮出水面。这样的引人深思往往被人忽视的问题,不是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了吗?
如何培养小学的语文学习兴趣
贺小兰
(云南省永胜县三川镇普枫小学)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就成功了一半!”可见兴趣对学习的巨大作用。何谓兴趣?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学习者对某一学科产生了兴趣,他总是积极主动而心情愉悦地去学习,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老师们如果从培养兴趣入手,岂非事半功倍。
一、加强课前预习培养学生兴趣
预习,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当重视培养学生课前阅读新课、解决字词、思考课文内容的习惯。但我注意到传统的执教往往形成俗套,而学生大多数不能进行自觉的预习。因此,在讲授一篇新课文前,我力求构置课前悬念,即针对课文内容,巧妙提出谜面,激发学生欣赏式的预习课文的兴趣,在预习中寻找谜底,从而解决问题。具体做法是:布置预习时,常常提出几个小问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并把答案记在小卡片上,以便上课时展开讨论。例如,在讲授《变色龙》这篇小说前,我设置了几个小问题:①“变色龙”是什么动物?有什么特点?小说为什么用“变色龙”作题目?②小说中最关键的角色是谁?③整篇小说中最关键的一字是什么?这些问题就是针对课文的重要内容设置的一个个谜面。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预习,不苛求学生解释的谜底的准确性,然后在讲授新课时,在我的引导下,鼓励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层层撩开问题的面纱,并对认真思考的学生给予表扬,这样学生预习课文的积极性被大大的提高了,学生也由被动地遵照老师的指令,到自觉预习课文,并在预习中学会思考、发现问题,从而达到尽可能的解决问题。
二、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对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导入则能诱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能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整堂课的效果。所以在学习新课时,就应在导入这一环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在愉快的心理状态中进入新课教学。巧设悬念课前激趣。在导入时,教师用巧妙的语言巧设“悬念”,能把学生的好奇心诱导出来,就很容易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兴趣。如教《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我巧设“悬念”:“同学们,这节课老师要带他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学生精神大振,跃跃欲试。我接着说:“带你去哪里呢?”说完板书课题。“哦!”学生恍然大悟,但随之产生疑问,小兴安岭?在哪里呀?那里是怎样的景象呢?这时,我顺势引语:“同学们,小兴安岭,在我国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省一带,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有香脆的榛子,鲜嫩的蘑菇和木耳,还有许多人参和珍贵的药材,美丽的小鹿……要想领略小兴安岭的秀丽风光,就让我们随作者去小兴安岭旅游观光吧!”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更激发起学生热爱祖国山水的情感,从而在愉快而热烈的情绪中投入了学习活动。借助现代教学手段直观激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现代教学手段,结合课文教学内容,让学生听听美妙的音乐,看看生动逼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可以使学生的精神处于轻松的状态,让学生迅速进入状态,走上一条到处充满轻松,愉快的学习道路。如教苏轼的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时,我先让学生边听古筝乐曲,边观赏西湖的美丽风光,激发学生兴奋愉快的学习情绪,进入诗歌所描写的情境,享受作者所描写的自然界的美。这样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学好古诗打下基础。猜谜语激起兴趣。俗话说: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则小小的谜语,往往能激起学生极大的兴趣。
三、研读课文引导质疑激发兴趣
研读课文,还原文中情境,引导质疑,激发兴趣。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教《军神》,我采用朗读、讨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创设一种热烈积极、深入钻研的课堂气氛。首先通过激情朗读让学生受到感染,然后开展讨论,学生明白了故事梗概:课文记述了战争时期,德国医生沃克为拒绝使用麻醉剂的刘伯承做眼部手术的经过,课文通过大量的对沃克医生情绪神态变化的描写而间接描写了军神刘伯承的顽强意志。文中17自然段才出现对刘伯承的直接描写,同学们很容易忽略一个事实:刘伯承就是一个拥有钢铁般意志的人。小组采用各种方法合作学习后,我问学生:“课文读懂了吗?”“懂了!”“那么,还需老师讲什么呢?”“可以不讲了,这篇课文我们能读懂!”语言干脆利落,充满了自信。我立即抓住这种浅尝辄止的现象提出两个问题:第一、这篇课文的写作方法有什么特点?第二、你认为故事中哪个人物塑造得最好?学生讨论热烈,有的争得面红耳赤,发言也很踊跃,最后对这篇课文的特点取得了明确的共识。学生都说到点子上了,但难免流于肤浅,于是我针对其中的一项提出问题:“故事要表现刘伯承的意志,为什么老是描写沃克医生?”学生愣住了,张口结舌,无言以对。这时,我在学生的汇报声中板书了沃克医生的情绪、神态、语气变化:冷冷地→惊疑→愣住→目光柔和→生气→再次愣住→忍不住→由衷→惊呆→慈祥→肃然起敬。学生很快就把注意力集中在老师提出的问题上,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带着这个问题,学生回到课本,展开地毯式搜索,敲着脑袋陷入沉思。七嘴八舌、争先恐后的探讨声中,答案逐渐浮出水面。这样的引人深思往往被人忽视的问题,不是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