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期刊浏览

国际刊号:ISSN 1672-5905

国内刊号: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jsjyyj218@163.com

网    址:www.jsjyyj.net

谈情境创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任超

谈情境创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任   超

(新疆喀什地区第二中学)

语文课堂情境的创设与运用,除了要服从语文教学原则外,更应反映出自身领域的带规律性的认识。即应遵循“认知与情感互相渗透;语言与思维同时训练;科学与艺术相结合;个体参与和群体齐进”四个原则。在此基础上,我认为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情境教学的创设与运用。

一、导入情境

1.借古诗词导入。中国传统的古诗词,讲究意境,而意境本身就是一种高度浓缩的情境。运用与课文相关的古诗词做铺垫,可以创设一种优美的情境,最快的激发学生的心理感受。譬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这一课中,优美的文章需要学生的感情去体验,所以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去寻找自己喜欢的有关初春的诗。上课时我请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这些优美的诗句,在老师的提示下,春景仿佛一幅幅的图画呈现在同学们的眼前,通过诗句的意境的引导,学生们进入了春天的环境中,在这种情境中,学生自然能够较好的理解课文。

2.扮演角色导入。我在教学《愚公移山》一文时,首先在课前安排了几位同学,分别扮演“愚公”“智叟”“遗男”“子孙”等角色,把课文的故事,在课堂之初预演了课文的内容。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让学生完全进入到理解文章主旨的情境中去。

3.相关生活导入。学生都喜欢和自己生活有关的文章。创设生活情境导入课文,能够消除学生对陌生课文的畏惧情绪,使他们带着一种放松和快乐的心情去学习。如在教学《挖荠菜》一课中,我请学生们先去寻找自己吃过的野菜,带到课堂上,再让学生讲述自己吃野菜和挖野菜的感受,然后请他们到课文中去看看作者挖野菜的描述,看和自己在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还有在《我的老师》一课中,我先请学生说说自己心目中的老师形象,再拿学生写的给我的意见,自我批评还不是一个好老师,然后告诉学生我们今天要来见识一位好老师,请同学和自己心中的老师做个比较,让同学们在阅读课文后告诉大家课文中的老师好在哪里,这样,学生们很快就抓住了课文的主体以及理解课文的切入点。

二、参与活动,即情境分析

引导学生融入到所创设的情境当中,让他们的情感在情境中得到体验,这样学生就能获得丰富的知识体验,从而深刻掌握知识。当唤起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情感需要后,教师可以用图文、小品、游戏等手段,让学生在情感中通过想象来体察形象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把教材中的知识点和脑海中已有的表象联系起来,把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在自己身上作想象性投射,通过想象感受自己生活在某种氛围中,设身处地设想自己成为体验的对象,产生与体验对象相一致的移情体验,并从中领悟和把握知识,感悟其中的道理,使“理”通过“情”进入学生的心灵。学生通过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如讲故事、听音乐、看表演、做游戏,能够在特定的教学气氛中积极主动地从事各种教学活动,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学习、接受教育。

三、读写教学环境的设计

为了设计读写教学,教育者应该从学生的兴趣以及社会情境中选择相关内容,提供符号表征的实例,并给予学生解释和反思这些实例的机会。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往往会通过朗读帮助学生感知课文的情感内容,以便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但是,同样的一篇文章,有人能读出感情,引起别人共鸣,而有人平铺直叙,没有丝毫感情。再加上方言等因素的影响,课堂朗读的教学还不尽如人意,许多时候,教学效果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教学主体水平的高下。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时,课文朗读可以交给专业人员来完成,他们能够很好地把握课文的情感,用标准的普通话,抑扬顿锉的声调、准确、传神地传达出课文的感情基调。无论是快乐明朗的、缅怀追忆的、慷慨激昂的,都把把握地非常到位。同时,图片、声音、音乐等多媒体手段一起参预进来,可以渲染气氛,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帮助学生感受全文,把握文章的基调。举初一上册《背影》为例,这一课的朗读配有音乐、文字、图片,文字根据朗读速度滚动,图片根据课文朗读的进度而自动切换,朗读声情并茂,音乐舒缓、低沉,使人仿佛感受到“父亲”深沉的爱,这对理解课文的主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艺术都是相通的,音乐、画面、声音的辅助手段,无形中丰富了课文的审美空间,增加了课文的表现力,整个音乐、文字、声音、画面造成了巨大的情感磁场,真正营造了一个可感、可知的情境,让人如临其境,深受感染。

四、在情景中朗读

1.演读配合。所谓“演读配合”其一就是要边读边演,通过表演简单的舞蹈、舞台动作,让学生充分表达内心的情感体会,以达到感情朗读的效果,一般适用于简短的诗歌,即《金色花》、《纸船》等课文;其二就是在学习课文时或学完课文后,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自编自演,适合童话故事式的课文,例如《皇帝的新装》、《赫尔墨斯和雕像者》等课文。初中生特别是初一年级的学生,天性活泼、爱模仿、爱游戏、爱表演,可以通过表演动作和表演课本剧的朗读形式来满足他们的天性。学生课本剧的情景影响下,既训练了朗读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创造能力及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2.动作表情并茂法。“动作表情并茂法”就是让学生在朗读时运用已掌握的文章写作背景,身临其境的读出文章的语气和语调,配上合适的动作、丰富的表情一同进行的一种朗读方法。学生为了能够读清语气语调配上合适的动作表情就必然要把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内化、提升为自己的感情体验,再通过恰当的语调、丰富的表情表达出来,达到入文入情的境界。同时动作表情的运用还可以使朗读者与听众的读听积极性提高起来使看似枯燥单一的朗读生动活泼起来。因此,在课堂中经常运用动作表情并茂式的朗读方法去创造朗读的情景和氛围,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而且能锻炼和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和语文修养。

总之,情境教学从实际出发,灵活地综合运用,大大提高了语文的教学效率。教师可以巧妙结合多种情境方法,创设情境的氛围,愉快地教学,发挥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与学生进行教学互动,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点击次数:140  发布日期:2017/7/9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