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有道 春风化雨无声 ——小学数学教学德育融入策略研究 李 苹
立德树人有道 春风化雨无声
——小学数学教学德育融入策略研究
四川省武胜县街子小学校 李苹
摘要:数学教学在全面践行新课标的今天,不只是培养学生“三会”素养,更要在促进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时代新人的过程中落实国家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本文在分析、当前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现实困境基础上提出了德育融入的有效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德育融入;教学策略
在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指引下,德育渗透已成为各学科教学的核心维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数学承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素质教育的功能”,要求“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集中体现数学课程育人价值”。西师版小学数学教材作为广泛应用的教材体系,其内容编排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涵盖爱国、科学、法制、辩证等十大教育领域。然而调查显示,约62%的小学生认为数学与德育“无关”,反映出学科德育的薄弱现状。如何将德育自然融入数学课堂,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本文结合西师版教材的教学实践,探索有效策略。
一、当前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现实困境
(一)资源挖掘表面化
部分教师对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停留于标签式使用。如教学“鸡兔同笼”问题时,仅关注解题技巧而忽视其中“化归”思想反映的辩证思维;提及《九章算术》仅作为历史注脚,未深入阐释其数学思想精髓。调查显示仅37%的教师系统学习过数学史,导致难以把握文化内涵。
(二)渗透方式单一化
德育实施存在说教化与割裂化倾向。如爱国主义教育窄化为“我国数学成就比西方早多少年”的简单对比,易形成狭隘的民族观。部分教师采用“语录化”方式,生硬嫁接道德训诫,未能将德育根植于数学活动本身。
(三)评价机制缺失化
现行评价体系重知识轻品格。课堂反馈多停留于“你真棒”等泛化评价,缺乏针对数学活动中具体品格的评价,如未对坚持实验验证的学生肯定其严谨态度,未对合作学习中的倾听行为强化其尊重意识。
二、德育融入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深度开发教材资源,实现德育内容结构化
教师应成为教材德育元素的“解压缩者”,通过三层挖掘法实现资源增值:
1.历史维度挖掘:在教学《圆周率》时,重现从《周髀算经》“周三径一”到刘徽“割圆术”,再到祖冲之精确计算的探索历程。学生通过计算内接正多边形周长(如正六边形周长约直径3倍,正十二边形约3.1056倍),体验极限思想萌芽,感受科学精神传承。
2.文化关联挖掘:教学《轴对称图形》时,结合剪纸艺术制作“福”字窗花,引导学生观察故宫、天坛建筑的对称布局,理解传统美学中的“中和之道”。在《分数意义》学习中,融入传统音乐“三分损益法”(宫音×2/3生成徵音,徵音×4/3生成商音),在五音生成中理解分数概念与文化智慧的融合。
3.现实价值挖掘:教学《百分数应用》时,呈现莫高窟壁画年退化率0.12%,引导学生计算百年损失量,讨论限流措施与保护方案,以真实数据触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二)创新教学方法,促进德育过程体验化
改变灌输式德育,设计情境化、体验式学习路径:
1.文化情境浸润:在教学《可能性》时,设计“摸球实验”(盒中有9白1黄)。当出现异常结果(如连续摸出11次黄球),强调“如实记录数据”的科学态度,穿插展示数学家德·摩根抛4092次硬币、罗曼诺夫斯基抛80640次硬币的严谨案例,培育求真精神。
2.生活情境迁移:在《千克、克、吨》教学中,展示一吨苹果货车、一千克苹果、一克黄豆的对比图片,结合“曹冲称象”故事,引导学生理解等量替换思想,体会古人创新智慧。教学《认识钟表》时,用多媒体展示人物整点作息场景,学生拨动教具时钟模拟时间,渗透惜时守时观念。
3.问题情境思辨:讲解植树问题时提问:“每本练习本需消耗20克木材,全班50人浪费一本相当于砍伐多少树木?”,引发对资源消耗的量化认知。通过清洁车作业问题讨论:“看到路上清洁工辛苦工作,我们该如何行动?”,培养社会责任意识。
(三)融合生活实践,推动德育体验行动化
设计主题实践活动,实现知行合一:
1.家庭调查项目:在五年级《小数乘法》教学中,开展“家庭用电调查”:记录电表读数,计算本月用电量(本月读数-上月读数),分析电费(单价×用电量)。统计全班数据后推算全校、全市耗电量,讨论节电措施(随手关灯、用节能灯等),下月追踪节电效果。同步拓展“家庭用水调查”,培养可持续发展观。
2.文化制作活动:在《立体图形》单元,用陶土制作仿古陶器(圆柱尊、方鼎),测量容积并装饰几何纹样,展览中解说数学元素,理解几何应用与文化表达。
3.合作探究任务:教学《面积》时,分组测量校园设施(花坛、操场)。组内分工完成工具准备、数据记录、计算校验,在“捍卫集体荣誉”的动力中培养协作精神。设计“度量衡统一”跨学科项目,收集古代“尺”“斗”“斤”工具资料,对比差异,探究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历史意义,理解规则意识的价值。
三、结语
在西师版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德育有效融入,关键在于避免标签化、追求无痕化。教师要善用教材十大德育领域资源,通过历史文脉的深度开掘、生活情境的真实创设、实践活动的行动导向,将民族自豪感、科学理性精神、社会责任意识融入知识建构过程。当学生从圆周率的探索中感受执着、从家庭用电调查中理解节约、从小组合作中学会尊重,德育便真正臻于“教育无痕,润物无声”之境。未来需进一步开发校本化德育案例库,建立德育表现性评价标准,推动数学教学从“知识传递”走向“人格塑造”,培养兼具科学理性与人文情怀的时代新人。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的教育箴言,恰是数学德育融合的最佳注解。
参考文献:
[1]姚梦晨.浅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德育的策略[J].吉林教育,2022(28).
[2]吴雅双.小学数学课堂与德育元素互融教学策略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