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彭 丽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彭 丽 云南省永胜县三川镇中洲小学
教育本身是在不断变化,不断创新的,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创新教育其实就是把学生的创造力解放出来。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则是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小学而言,只要是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归纳所得到的东西,都可以理解为知识的创新。新课程教学的实施者,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己任,营造和谐创新氛围,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利用反馈信息,设计多样化的练习,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使创新教育落实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是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活动进行创新教育,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充分调动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创新教育奠基
1、小学生的主观能动对创新教育至关重要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创新教育的基石。刚入学的儿童具有好奇爱动、争强好胜的特点,他们的求知欲强,愿意参加形式多样的活动,喜欢研究新问题、发现新规律。因此,教师要尽一切可能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利用学具充分调动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恰当地利用学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活跃起来,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可采用线段、图像、实物等直观形象教学,充分发挥学具的作用。特别在“口算、笔算相结合”教学中,把学具引入课堂,使学生充满好奇和新鲜感。对于小学生来说,小棒、图形不仅仅是一种学具和算具,还是一种“玩具”。当他们得知这些学具可以帮助自己学好数学时,更是深深地为它们所吸引。课堂上的自由摆、集体摆、小组比赛摆,既具有游戏的色彩,又富有比赛的气氛,学生摆小棒、摆图形,行动迅速,兴趣很高。时而看数摆小棒,时而听数摆图形,时而动口陈述操作过程,眼、耳、手、口、脑多种器官协调活动,符合儿童单项注意力不易持久的心理特点,从而形成了广泛的信息通道,使其思维处于异常兴奋的状态。同时,多种计算方式的结合,相互交替的学习、练习和运用,使儿童的脑神经的兴奋与抑制相互调节,学习情绪高涨,气氛活跃,寓学于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儿童的心理要求,从而激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例如,在教学“35+29”时,可按以下步骤:(1)动手操作小棒练习,学生摆小棒;(2)先摆35根小棒,再在它下面摆29根小棒,并注意整捆和整捆对齐,单根和单根对齐;(3)启发学生,先把单根小棒合起来有14根小棒,把其中10根捆成一捆,放在整捆小棒下面,这时还剩4根小棒,由此得出共计六捆另4根,即和为64。教学中一边由教师讲,一边由学生跟着摆,小棒算式对照,使学生理解笔算竖式和计算法则,最后通过计算强化练习,形成计算技能。在这一过程中,由实物操作到揭示算理,再到巩固练习,这种通过学具使教学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二、将基础知识学深、学活,启迪小学生的创新思维
要想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必须将基础知识学深、学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扩大思维的覆盖面,产生丰富的联想,使思维深刻,认识升华,进而达到启迪创新性思维的目的。
例如:“弟弟比哥哥矮1/6,弟弟是哥哥身高的()/()?”在这样的分数应用题教学中,对乘除法意义的理解是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基础知识,对此,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深入理解,学深、学活。首先让学生根据题意,用线段图或实物表现出来,然后根据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列出算式,得出结果。在学生深入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对于中等以上的学生,还可让他们进一步分析、推理,进行如下联想:弟弟比哥哥矮1/6,哥哥比弟弟高1/5,弟弟是哥哥身高的5/6,哥哥是弟弟的6/5倍,弟弟是兄弟俩身高之和的5/11,哥哥是兄弟俩身高之和的6/11。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整数“1”的概念和分数中常见的数量关系的理解就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为灵活解题打下了基础。
三、充分发挥小学生的想象力、为创新教育插上翅膀
想象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因此,教师应注重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为创新插上翅膀。特别,在应用题的教学中,针对数量关系抽象、隐蔽、条件变化等特点,既应让学生掌握一般分析方法,还应教学生应用转化、假设、消去、逆推等推理方法开拓解题思路,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启发鼓励学生有创新地解答问题。当学生掌握了多种推理方法时,就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为创新助力。
例1、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1)学生通过触觉,感知长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实物的六个面,并标明“上、下、前、后、左、右”。(2)学生通过视觉,观察了解表面积的意义。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出示长方体模型,沿着棱剪开,再展开,并贴于黑板。(3)学生动手操作,理解表面积的意义。(4)学生独立动手操作正方体模型,巩固表面积的意义。(5)教师引导学生看两个展开图得出结论。
例2、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1)让学生分组讨论、动手操作,探索各种求法,教师再用电脑演示验证。(2)借助学生熟悉的环境-教室,引导学生弄清长方体六个面与长、宽、高的关系。让学生尝试计算,然后对照课本自我检查,最后引导学生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