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期刊浏览

国际刊号:ISSN 1672-5905

国内刊号: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jsjyyj218@163.com

网    址:www.jsjyyj.net

“读思达”教学法在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中的运用 杨 艳

“读思达”教学法在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中的运用      

湖南省衡阳县岣嵝乡福星小学      杨  艳     

摘要:“读思达”是一种新型的数学教学方法,具备实践性、普适性、系统性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概念,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提升问题解决能力,改善数学认知,培养问题解决素养。基于此,本文就“读思达”教学法在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深入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读思达”教学法;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

在新课标深入推进背景下,素质教育重要性不断提升,对数学教学提出更高要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为学生传递基本理论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学科素养和综合素质。“读思达”教学法是数学教学改革方向之一,其将阅读、思考、解答有机整合,能够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数学阅读,帮助改善认知

阅读是学生认知输入的重要途径,也是引领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并解决处理问题的最重要路径。数学教学中,教师可指引学生,但是不可代替学生“吃透”文本,为学生提供易于消化的各类知识,否则可能会造成学生丧失知识自我理解能力和分辨能力,教学活动可能会沦为枯燥单调、常规记忆和被动接受的过程,只有打好数学阅读这一技术基础,才可更好展开“思考、解答”[1]。因此,在数学课堂上进行“读思达”教学时,教师可结合问题解决教学需求,引领学生精细阅读文本当中的图画、文字内容,仔细观察,捕捉核心内容,发现关键问题,输入新知,在精细化阅读中构建专属数学模型,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二、数学思考,帮助深度处理问题

“读思达”教学方法当中阅读、思考有着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阅读是获取文本信息的方法,而思考则是达到深度阅读的途径。

(一)引领学生梳理问题逻辑,深入思考

对于小学生来讲,其数学问题解决经验欠缺,逻辑思维能力还较薄弱,在面对复杂多变的数学问题时,很难通过独立思考与分析解决问题,此时教师需要做好引导,帮助学生有效梳理问题的脉络,解答遇到的问题。具体来讲,教师可提出一系列问题、设置思维导图等,引领学生从小问题出发,思考信息,一步步解决数学问题,提升综合能力[2]。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教学过程中,本课程相关的数学问题与“分数加减法、整数的除法”相比难度更高,对于数学问题逻辑梳理比较困难,如:“某一公共图书馆当中,有1/5科技书,1/3的文艺书,现得知文艺书与科技书一共有960本,请问这个图书馆内部一共有多少本图书?”这一题目是常见的分数除法类应用题,计算时需要灵活使用逆向思维,但是小学生思维不够灵活,在接触此类数学题目后,极易出现无从下手问题。对此,教师可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思维导图的模式,整理、梳理题目当中的信息数据,思考题目信息逻辑,尝试主动得出答案。

(二)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独立思考

随着新课程改革有序推进,学校教育在重视学生成绩提高的同时,对学生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培养也越来越重视。对此,小学数学问题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样化方法,创设趣味性教学情境,提高学生解答数学问题的积极主动性,激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升数学问题解答能力、深入思考能力,发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例如,小数三年级上册《周长是多少》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设置趣味性情境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思考周长知识,如:“小红家有一块长方形的地,想要用来种草莓,春天时,小红妈妈让其将草莓种子栽种到地里,此时需要明确掌握地块的周长,种草莓前,小红量了一下自己家的地,发现宽为25米,长则是50米,同学们是否可以帮助小红计算一下地块的周长?你们用什么方法计算?”教师可先引领学生阅读题目,之后深入思考,明确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

三、数学表达,帮助输出知识解决问题

数学学习是外显、内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过程,开展“读思达”教学中,文本阅读、文本思考都可当作是知识内化过程,而表达则是知识外显运用的过程,在阅读与思考后,教师可合理引导,让学生清晰、流畅表达,训练学生表达能力,提升学生问题解决水平,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

(一)鼓励学生自主表达,解决问题

阅读、思考、表达是一个动态连贯的过程,“读思达”教学的基础就在于培育学生动态探索意识。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利用不同教学模式和思路,将学生难以理解的数学问题转变成为动态知识,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自主组织语言,描述与表达问题的难点,整合汇总阅读思考最终成果。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合作交流是常见的学习方式,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举措。在“读思达”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在学生阅读、思考、分析问题之后,组织开展集体合作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解决问题,提升问题解决能力。例如:在《测量》一课教学过程中,长度测量问题大部分都有比较强的实践性,可以复现现实生活的场景,学生表达交流欲望强烈。对此,教师可引领学生小组交流合作,互相沟通交流,有效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读思达”是一种具备实践性、系统性特征的数学教学模式在数学问题教学过程中,将其数学教学工具,以阅读、思考、表达为立足点,运用多种不同的举措,包括问题情境创设、问题逻辑思维引导,引领学生认识数学题目信息,加深对题目信息的理解,有效提升了学生问题解决处理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严慧敏.为“达”而“读”为“达”而“思”——“读思达”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的运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2,23(2):95-96.

[2] 李志香.读思达教学法下数学思想的架构——以“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学为例[J].亚太教育,2023(5):108-111.

 


点击次数:12  发布日期:2025/5/30 10:37:29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