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期刊浏览

国际刊号:ISSN 1672-5905

国内刊号: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jsjyyj218@163.com

网    址:www.jsjyyj.net

青少年阅读兴趣培养的价值、困境与路径探索 李艳凤

青少年阅读兴趣培养的价值、困境与路径探索  

湖南省衡阳市珠晖区图书馆      李艳凤  

摘要  本文从青少年阅读兴趣培养的现实意义出发,结合认知发展理论与社会文化视角,分析阅读兴趣弱化的成因,提出家庭、学校与社会协同联动的培养路径。研究强调阅读兴趣对青少年终身学习能力与人格发展的重要作用,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 阅读兴趣 价值 困境  路径

一、青少年阅读兴趣培养的现实价值

(一)认识发展维度

深度阅读通过解构哲学著作的思辨路径,梳理历史事件因果脉络,模拟高阶思维训练,促进神经可塑性发展,形成信息整合能力。这种能力使青少年在数字时代保持注意力的深度和灵活性,有效对抗信息碎片化冲击。

(二)情感与社会化功能

文学阅读通过多元文化作品培养共情能力,比如读龙应台的《目送》,触发亲情共鸣。读《老人与海》中,传送生命韧性。长期阅读形成的自主阅读习惯,可提升信息筛选与批判性思想能力。美国NAEP数据显示,频繁阅读非虚构类书籍的学生分析能力显著更强。

二、当前青少年阅读兴趣弱化的成因分析  

(一)外部环境冲击  

短视频、互动游戏等数字娱乐通过即时奖励机制快带刺激多巴胺分泌,长时间上网情况更突出,使用休闲娱乐类应用比例较高,使用学习资讯类应用比例较底。数字内容的轻量化、短平快特点挤压了纸质阅读的空间。2023年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报告》显示,中国青少年平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0.7小时。

 (二)内在动力缺失

由中国新闻出版社研究院国民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和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首份“全国小学生阅读状况在线调查”公布,小学生课外阅读率超八成,现功利化倾向,以“提高成绩”为目标,违背自我决定理论对自主性的需求。强制阅读清单导致阅读排斥心理,削弱内在驱动力。

(三)家庭、学校、社会资源未形成合力

部分家长自身缺乏阅读习惯,未能为孩子营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孩子难以爱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家庭亲子共读调研报告”中显示,中国家庭非常了解亲子阅读并和孩子一起进行亲子阅读的家长仅占三分之一。部分学校阅读课程常被主科占用,或者阅读教学方法单一,以应试为导向,让学生对阅读产生抵触。公共图书馆、书店等阅读场所分布不匀衡,一些地区的居民获取阅读资源不便,缺乏对全民阅读的有效引导。

三、系统化培养路径探索  

(一)家庭场域:构建阅读生态

西塞罗曾说:“没有书籍的屋子,就像没有灵魂的躯体”。家庭应设立家庭读书角,助力孩子爱上阅读。家长引身作责营造阅氛围,如每周固定2小时无电子设备时段,进行亲子共读,通过便签记录、场景绘画等互动方式,边读边记录想法,留下读后感交流,深化阅读体验。

(二)学校场域:开发主题式阅读资源库

建立学科阅读资源库,设立个性化阅读档案追踪系统,了解每个学生兴趣、年龄、阅读水平,精准推荐读物。如给喜欢科幻的学生推荐《三体》,给语文基础薄弱学生推荐趣味性强的《成语故事新编》。如北京101中学收集近千篇阅读材料,通过大量的专业阅读和遴选,为学生提供了“中学学科阅读指导丛书”,丛书就有不少既有趣味又长见识的书目。教师转型为阅读引导者,在日常学科教学中融入阅读引导,如语文课可通过经典课文讲解,拓展到作者系列作品阅读;科学课学习某个理论后,推荐科普读物深化理解。每周预留固定课堂时间交流分享阅读心得,让阅读与知识学习相辅相成。

(三)社会场域: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1、公共文化服务升级。公共图书馆、书店等阅读场所分布不匀衡,一些地区的居民获取阅读资源不便,针对这一现象,公共图书馆要充分发挥阵地作用,从单一、被动、静态的服务模式转变为流动服务模式。建立服务网络覆盖城乡、文献资源统一调配、服务质量基本一致、运行高效节约、普遍均等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2、创建读书活动品牌。通过建立阅读推广的长效机制,建设具有独特鲜明特色的图书馆服务品牌,如传统的“世界读书日”,图书馆服务宣传周、全民读书月等重要时间节点,图书馆与各中小学、村镇图书室联合举办“读者交流会”、“你读书我买单”、“主题讲座”、“亲子阅读”等形式各样的阅读推广活动,通过评选奖励方式,激发读者的阅读热情。

3、发挥媒体新技术推广作用。利用公共图书馆网站、微信公众号,短视平台开设“经典导读”“阅读活动”专区。利用AR增强现实技术进行阅读应用,如开发《谜宫》式互动书籍。利用短视频平台开展经典导读,增强阅读吸引力。

四、争议与反思  

(一)电子阅读与纸质阅读的平衡

电子阅读与纸质阅读是互补而非替代。深度阅读、经典文学等需专注的内容仍以纸质为主,而信息获取、碎片化学习则依赖数字媒介。调查显示,78.5%的青年仍会光顾实体书店,54.7%认为二者互补。未来阅读将呈现“纸质为体,数字为用”的多元化生态。

(二) 流行文化与经典阅读的价值博弈  

数字娱乐的即时反馈虽分流了部分纸质阅读场景,但纸质书在深度思考、情感价值和文化传承上的独特优势使其无法被完全取代。二者将长期共存,需警惕过度娱乐化对深度思考能力的侵蚀。

总之,青少年阅读兴趣培养需构建多维支持系统,需突破单一维度干预思维,在尊重个体差异性的前提下,通过环境重构、教育模式创新与技术赋能协同发力,使阅读真正融入青少年的精神成长轨迹。

参考文献    

[1] OECD. PISA 2022阅读素养评估报告  

[2]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 2023中国未成年人数字媒介使用蓝皮书  

[3] Csikszentmihalyi M. 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1990

点击次数:13  发布日期:2025/4/24 16:40:25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