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期刊浏览

国际刊号:ISSN 1672-5905

国内刊号: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jsjyyj218@163.com

网    址:www.jsjyyj.net

建构主义理论在初中数学“三会”素养培养中的实践探索 ——以情境教学与协作学习为例 柯 琳

建构主义理论在初中数学“三会”素养培养中的实践探索

——以情境教学与协作学习为例

 四川省广安友谊中学  柯琳

摘要:本文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情境创设、协作学习、问题解决等策略,培养学生的数学“三会”核心素养。文章分析了传统数学课堂的局限性,提出建构主义视角下的教学改革路径,并结合具体教学案例(如一元一次方程、勾股定理等)阐述实践方法,旨在为初中数学教学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初中数学;“三会”素养;情境教学;协作学习

一、引言

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的颁布和我市“双主双优”课改工作的深入推进实施,数学教育在高质量育人的教改路上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导向”,强调学生需具备“三会”能力——数学观察、数学思维与数学表达。然而,传统初中数学课堂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学模式单一:以教师讲授为主,忽视学生主体性,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二)情境脱离实际:抽象概念缺乏生活化情境支持,学生难以建立数学与现实的联系。

(三)协作与表达不足:课堂互动局限于师生问答,学生合作与语言表达能力未充分发展。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知识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产物”,其四大要素——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与“三会”素养的培养目标高度契合。本文结合初中数学教学案例,探讨如何通过建构主义实践路径实现“三会”素养的落地。

二、建构主义理论与“三会”素养的关联性分析

(一)理论内涵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社会文化情境中通过互动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需从“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其核心理念包括:

1.情境性:知识需嵌入真实情境,促进迁移应用。这既是数学本质的需要,也是学生“三会”素养形成与发展的需要。

2.协作性:通过小组互动实现思维碰撞与知识共享是建构主义理论的重要思想,也是学生合作学习意识与能力培养的前提和要求。

3.主体性:学生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更是他们自身“三会”素养发展的必然基础。作为一线教师,在从“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而让学生释放主体作用。这样才能达到不教自能学、不强迫“我要学”的效果。

(二)对“三会”素养的支撑

1.数学观察:通过生活化情境设计,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发现问题(如统计家庭用水量、分析抛物线轨迹)。

2.数学思维:在协作探究中培养逻辑推理与问题解决能力(如勾股定理的测量实验)。

3.数学表达:通过课堂会话与成果展示,强化符号化、图形化表达能力(如小组汇报函数模型)。

三、建构主义视角下“三会”素养的实践策略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激活数学观察力

1.策略:将数学知识嵌入真实问题,如“一元一次方程”教学中设计“登山时间计算”情境,或“平均数”教学中引入环保主题的家庭资源调查。这是新课标在教学理念与课程实施中明确指出的教与学方法。

2.案例:

在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中,教师以“班级春游费用分摊”为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设未知数、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学生需观察费用构成(如交通、门票、餐饮),用数学语言描述变量关系,最终通过协作验证答案。

(二)开展协作探究,深化数学思维

1.策略:通过小组任务促进思维碰撞,如“勾股定理”教学中分组测量教室对角线,或“不等式组”教学中设计角色扮演解决追击问题。

2.案例:

在统计与概率单元,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要求调查校园垃圾分类数据并绘制图表。过程中,学生需分工收集数据、讨论统计方法、分析结果差异,最终通过课堂汇报展示思维过程。

(三)强化会话与表达,提升数学语言能力

1.策略:设计成果展示环节,如“二次函数”教学中安排小组汇报抛物线模型,或“圆的性质”教学中组织辩论赛探讨几何证明方法。

2.案例:

在正负数教学中,教师组织“趣味拼图游戏”,学生需通过合作讨论解释负数在拼图规则中的应用,并用数学符号记录得分变化,最终形成书面报告。

四、实践成效与反思

(一)成效分析

1.学生层面:应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课堂“三会”素养的培养,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度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增强。在我的实验中我发现在期末数学平均分提高了15%);

2.教师层面:应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课堂“三会”素养的培养。其带来的发展效果不止于学生,还有教师,特别是在教学观念方面能从“灌输”转向“引导”,更注重情境设计与过程评价。

(一)挑战与建议

1.挑战:教师对情境设计的深度把握不足,部分课堂“形式大于内容”;在数学教学的课堂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在建构主义理论四大要素认知不足,在实施时才有这么多的方法不当。

2.建议:

1)加强教师培训,聚焦情境与核心素养的融合设计;

2)利用信息技术(如几何画板、虚拟实验)增强抽象知识的可视化。

3)多学一会李吉林的情境论。

五、结论

建构主义理论为初中数学“三会”素养的培养提供了系统性框架。通过情境化教学、协作探究与表达训练,学生不仅能掌握数学知识,更能形成用数学观察、思考与表达现实世界的能力。未来需进一步探索跨学科整合与个性化学习路径,推动数学教育从“解题”向“育人”的全面转型。

参考文献:

[1]苏小燕.建构主义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参考网,2016.

[2]吴超.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下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思考[J].参考网,2019.

[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点击次数:6  发布日期:2025/4/24 16:34:31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