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在必备品格培养中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唐小艳
语文教学在必备品格培养中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四川省广安实验学校 唐小艳
摘要:在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学不仅需承担知识传递的职能,更应成为学生必备品格培养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本文以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为研究对象并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探讨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品格培养与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优化教学方法、构建积极课堂生态等策略,实现知识传授与心理成长的有机融合,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心理健康教育;必备品格;培养;教学策略;注重
必备品格的培养是语文教学在落实核心素养培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责任担当。我们知道,必备品格主要是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主要的品德教育。而这一教育目标的实现在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社会价值观的同时也利于学生心理教育健康教育的实现。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加大了语文教学在必备品格培养中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力度。
一、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必要性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教育需求
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如焦虑、自卑、人际交往障碍等,部分源于家庭过度学业压力与社会竞争环境的影响。部编版语文教材作为人文性与工具性并重的学科载体,其丰富的文本内容与情感教育功能,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天然土壤。例如,教材中的人物故事、寓言哲理等内容,既能传递语文知识,又能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二)语文教学的独特育人价值
语文课程通过语言建构、思维发展与文化传承,能够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价值观与情感态度。例如,《小马过河》通过动物对话传递独立思考的重要性,《鱼游到了纸上》以聋哑青年的专注精神激励学生克服困难,这些内容均能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二、部编版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挖掘
(一)情感教育类文本的运用
部编版教材中大量课文蕴含情感教育元素,这些元素既利于必备品格的培养也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因此,我们可以有效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实施,如爱国情怀类资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通过周恩来的志向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又如挫折教育资源:《乌鸦喝水》以乌鸦的智慧与坚持引导学生面对困难时保持乐观;再如人际交往类资源:《掌声》通过残疾女孩的经历教会学生尊重与同理心。
(二)人物形象的品格映射
教材中的人物形象(如董存瑞、雷锋)不仅是历史或文学符号,更是品格教育的典范。教师可通过角色扮演、情境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心理活动,例如在《黄继光》教学中,探讨英雄行为背后的勇气与信念。
(三)寓言与哲理性文本的启示
寓言类课文(如《亡羊补牢》《守株待兔》)通过浅显故事传递深刻哲理,教师可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反思自身行为模式,以培养他们自我调节能力。
三、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语文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教学目标的双重设计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将心理健康目标与学科目标并重。例如,《小马过河》的教学目标就可设定为知识目标(理解对话推动情节发展的写作手法)和心理目标(培养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信心)。
(二)教学方法的情境化与互动化
为了实现必备品格和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双落实我们可采取教学方法的情境化与互动化,实践中主要是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鱼游到了纸上》中聋哑青年的作画过程,让学生感受“专注”的力量)和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将相和》中的冲突解决方式,提升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
(三)课堂评价的激励性与包容性
充分发挥评价育人功能,教师需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例如:
1.即时反馈:对敢于表达不同观点的学生给予肯定,强化其自信心;
2.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情感参与度而非仅关注答案正确性。
(四)家校协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通过家长会、亲子共读等活动,指导家长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家庭生活。例如,推荐家长与孩子共读《傅雷家书》,探讨书信中的情感表达与成长建议。
四、教学案例设计与分析
案例(一):《小马过河》——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1.教学设计:
a通过分角色朗读,体会老牛、松鼠与小马的心理差异;
b开展辩论活动:“是否应该听从他人的经验?”
2.心理渗透点:
a引导学生认识个体差异,学会基于自身条件做决策;
b通过小马的最终选择,强化“实践出真知”的积极心态。
案例(二):《为人民服务》——社会责任感的培育
1.教学设计:
a结合张思德的事迹,讨论“平凡岗位中的伟大”;
b组织社区服务实践活动,撰写感悟日记。
2.心理渗透点:
a通过角色代入,增强学生的社会归属感;
b实践活动中体验助人后的成就感,提升自我价值感。
五、保障机制与教师角色转型
(一)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提升
1.参与专业培训(如教师心理健康素养提升计划),掌握心理问题识别与干预技能;
2.在备课中预设心理教育切入点,例如在《草船借箭》中分析诸葛亮的情绪管理策略。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
1.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校本教研,定期开展跨学科研讨;
2.设立“心理角”“情绪树洞”等班级互动空间,延伸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功能。
六、结语
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通过部编版教材的深度开发、教学方法的创新优化以及家校社协同机制的完善,语文课堂能够成为学生品格塑造与心理成长的沃土。未来,需进一步探索学科融合的标准化评价体系,并加强教师跨学科能力的培养,以实现教育的全面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新诚,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联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2年。
[2]桂现琼,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策略[J].中小学电教,2024年。
[3]段晓丽,小学语文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策略[J].卷宗,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