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艺术表现素养的培养策略 李 渝
论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艺术表现素养的培养策略
四川省武胜县叶家庵小学校 李渝
摘要:艺术表现素养是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构成的重要项目,体现了学生对艺术语言的掌握能力与创造性表达水平。本文以人美版小学美术教材为依托,结合课堂教学实践,从情境创设、跨学科融合、分层实践、多元评价四个方面探讨小学生艺术表现素养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艺术表现素养;培养;教学策略
艺术表现素养是艺术学科教学都在追求实现的、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培养对象。美术作为其中主要学科,培养这一素养更在情理之中。而小学又是奠基阶段,扛起这一素养培养更是不可推脱。作为一线执教者,在全面践行“五育合一”“双主双优”课改当前,唯有不断探寻培养策略才能将这一目标变成惠及学生发展的良好美育教育。在近两三年的小学美术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艺术表现素养得到有效培养我进行了大量的培养策略探究,获得了相关的认知与方法。
一、艺术表现素养的内涵与培养意义
艺术表现素养涉及听(以视觉形象交流)、说(欣赏述评)、读(美术作品阅读)、绘(造型)、想(想象与构思)等能力,内涵是指学生运用视觉语言、材料媒介和创作技巧,通过观察、想象、实践等过程,表达个人思想与情感的综合能力。在小学阶段,其培养目标大抵包括:
(一)基础技能掌握:如线条、色彩、构图等基本美术语言的运用;
(二)创造力发展:通过个性化创作展现独特视角;
(三)情感表达力提升:借助艺术媒介传递内心体验。
二、基于现行教材的课堂教学培养策略
现行教学所依的是人美版教材,该教材以“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思维培养”为双主线,编排了丰富的主题单元(如《水墨游戏》《民间玩具》等),为学生艺术表现素养的培育提供了系统性的教学实施载体。作为执教者,虽不能“唯教材”,但充分发挥其作用、创造性地使用是应该有的态度。这几年探究告诉我,基于该教材培养学生艺术表现素养的策略可以有:
(一)再现生活化情境,激发艺术表现动机
人美版教材注重生活化主题编排,为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提供了丰富的生活化素材。教师只需将这些素材与教学流程、问题设计融合,便可再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平台,而且还能诱发学生真实体验和生活化思考,建立起艺术与生活的联结,起到激发艺术表现动机的效果。
(二)跨学科融合,拓展艺术表现维度
跨学科融合是当前教改新朝向。将美术与语文、音乐、科学等学科融合不仅能突破单一表现形式的局限,还能拓展艺术表现维度,让学生在更宽的平台上得到更为多样的艺术表现素养培养。如:
1. 美术+文学:六年级上册《戏曲人物》教学中进行跨学科融合,就可以采取结合京剧选段播放与脸谱色彩象征意义讲解的方式进行,以此来引导学生设计具有故事性的戏曲角色形象。
2. 美术+自然科学:四年级《植物的写生》可融入植物生长观察日记来实施,通过科学记录与艺术描绘结合,助力学生对形态与结构的深化理解。
3.美术+语文:都知道绘画+古诗词这种融合,但很多学生是不知道美术与语文学科同样“有缘”的。在教学《远去的路》这一课时进行跨学科融合,就可结合语文课《草原》一文,用水彩渲染“一碧千里”的辽阔感,强化学生空间表现力培养。
(三)分层实践设计,兼顾技法与创意
为了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良好艺术表现素养培养,教学实施时应针对学生能力差异设计阶梯式任务来展开:
1. 基础层:要求临摹教材经典作品,如在五年级《山水画》教学中要求学生学习传统皴法,掌握其基本技法;
2. 拓展层:在教师示范后尝试局部创新(如改变色彩搭配或构图形式);
3. 创作层:以主题为线索自由创作,如在二年级《漂亮的瓶子》一课教学中鼓励学生可结合个人喜好设计纹样,赋予瓶子“故事性”功能。
(四)引入多元评价,促进反思与提升
艺术表现素养内涵丰富,有思想情感、艺术美感等非智力因素,这些因素的存在说明了其培养过程需要激励和肯定,需要兴趣和自信支持。因此,在培养学生艺术表现素养的教学中需构建以激励和肯定为主的多元评价体系,我的做法是“过程性评价+作品互评+档案袋记录”相结合。在过程性评价方面关注学生在构思、草图修改中的思维发展;在主题展览互评中常通过举办班级“艺术展”,或者要求学生以“小策展人”身份解读他人作品,在培养他们批判性思维的同时又让他们得到成功体验;同时利用 成长档案袋,收集学生阶段性作品,引导他们同桌互评,对比分析其表现力提升轨迹。
三、教学培养实践中的难点与对策
(一)难点:技法训练与自由创作的平衡
部分学生因技法不熟练而畏惧创作,缺乏动笔自信,导致作品程式化或模仿痕迹重。对策就是在学生创作前,教师可采用“分步拆解”法,增强学生动笔印象,提供方法支持。如《剪纸的故事》一课中,先练习对称剪法,再逐步过渡到复杂纹样组合,最后要求学生在观察体验后创作主题剪纸。
(二)难点:传统文化题材的现代表达
现行教材包含大量传统艺术内容(如《汉字的联想》《中国龙》),这样内容易导致学生陷入“符号化”模仿。化解这样的内容难点可通过现代媒介转化为兴趣激发,例如用IPAD绘制水墨动画,或结合环保材料制作“现代版皮影”,就可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总之,艺术表现素养的培养需长期浸润,不可急盼实现。未来教学可进一步探索家校合作模式,如“家庭艺术日”活动,这样既可延伸课堂教学效果又可让学生艺术表现素养获得更多培养平台支持。
参考文献:
[1]曹海燕,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新一代,2010年。
[2]尹少淳,美术核心素养大家谈[M].湖南美术出版社,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