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期刊浏览

国际刊号:ISSN 1672-5905

国内刊号: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jsjyyj218@163.com

网    址:www.jsjyyj.net

浅谈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时机兰 琰

浅谈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时机    

        甘肃省华亭第三中学             

  在语文教学中,经常会发生学生大胆质疑的情况,如果能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引发辩论,那么将是渗透德育教育的大好时机。因为真理越辩越明,通过激烈的辩论,学生自己找到了真理,而非教师空洞的说教。

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学生就菲利普夫妇不与于勒相认这一情节,展开了激烈辩论。正方同学认为菲利普夫妇做法不对,怎么能近在咫尺却不与‘我的亲叔叔’、‘父亲的亲弟弟’相认呢?他们眼里只有钱,没有亲情,太冷酷,太自私了,简直不通情理。反方同学则认为菲利普夫妇这样做也是人之常情,事之常理。假如他们与于勒相认,只会让他们那个贫敝不堪的家雪上加霜,而且两个大龄姐姐更加难以找到对象,身为父母,他们首先得为自己女儿打算,这无可厚非,就好比一个人在路上走,遇到了一个水坑,他们不假思索绕过水坑,径直向前走,这有错吗?趋利避害从来就是人的本性啊!正方同学又说,难道在金钱和现实面前,亲情就那么一文不值吗?反方同学反驳说,只有“独善”其身,才会“兼济”天下。菲利普夫妇经济拮据,自己尚首尾不顾,如何‘济’于勒呢?同学们各执己见,相争不下。我顺势力导点评道:“资本主义的价值观是十分利己的,难道我们大家也要做毫不利人,专门利己的人吗?课本中的‘我’不就给了于勒十个铜子的小费吗?‘我’的举动虽小,但如同冬日的一抹阳光,让人感受到了温暖与温情,即便现实很残酷,可我们应尽我所能,与人为善,善待亲人。通过辩论同学们的情感价值观无形中得到了一次洗礼。

记得在讲《狼》一文时,有学生提出课文中的屠夫杀死了两头狼,那他和打虎的武松相比,算不算英雄。有的同学认为屠夫是英雄,有的认为不是。我并没有因为这个问题好像和课文关系不大,就简单评论。我把同学分为正反双方,让学生自由辩论,并总结陈词。反方认为屠夫不是英雄因为他刚开始对狼妥协退让,后来没办法,才把狼杀死的,而且狼是国家保护动物。正方认为,在当时狼的数量很多,危害乡里,屠夫杀狼是为民除害。既然武松打虎是在喝醉的情况下,一开始并没有真的打算打虎,那么屠夫既使是被迫自卫的,也应该是英雄。在双方一番激烈的唇枪舌战后,我点评道:“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心中都有判断英雄的不同标准。但武松和屠夫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为民除害,为他人做了一件大好事,不管他们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我们也看到,对于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一味的妥协退让是不会有好结果的,真正的英雄都是敢于和恶势力斗争的。武松和屠夫都是这样的人。”学生自然而然的接受了是非标准判断和英雄主义观念的教育。

语文课堂的争论不休,恰恰是学生拼撞思维、提升情感、澄清价值的绝佳时机,语文教师应该适时引导,渗透德育,让语文这座大花园,更加芬芳四溢、枝繁叶茂!


点击次数:14  发布日期:2024/1/2 13:56:36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