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导入开启兴趣之门
巧设导入开启兴趣之门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华山中学 李士华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历史课在初中教学中,较之语、数、外相比,被学生视之为“副课”、“小科”,对其不感兴趣,极不重视,学习时处于被动地位,课堂学习效果大受影响。而历史课恰恰是我们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进行国情教育的主阵地。因此,培养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我们每位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效果呢?我认为,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让学生参与教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当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我认为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主要是从怎样导课开始实施的。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经过课间活动,学生的思维停留在亢奋状态。如何在上课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是提高45分钟教学效率的重要五一节,而且学生学习情绪是否高涨,也取决于能否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这时设置“悬念”,就成为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一个最直接、最有效的诱因。
如在学习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下册第七课《世界法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德国于1939年9月1日发动了对波兰的突然进攻,1940年四五月间德国又向欧洲西部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很快占领了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欧和北欧许多国家,英国也遭到德国飞机的猛烈轰炸,1941年德军又发动了对苏联的侵略战争;日本发动了珍珠港事件的同日还对南洋发动了进攻,8日侵入泰国,10掌握了太平洋西部和印度洋的制海权并占领关岛。22日占领威克岛,25日占领香港,1942年3月占领新加坡、缅甸、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开战仅三个月抢占了380万平方千米土地、1.5亿人口的地区,攻势达到极盛。”介绍的时候一定要一气呵成,然后急转直下:德国和日本的下一步进攻是否更加肆无忌惮、十分猖獗,真正实现了他们的最初计划称霸了整个世界呢?我们中国是否真的向日本想的那样三个月就灭亡了呢?从而导入新课。
这样的悬念设置,使学生迫切地想了解其中的奥秘,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在自然状态中顺利地迁移到教学中来,很好地完成了导入新课的任务。
二、实物演示导入新课
上学期我们区组织了35岁以下教师课堂竞赛活动,所有的老师都是费尽心思大显身手。我当时选定的课题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中国历史正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而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是生产工具的改进,该怎么设计这节课的导入呢?我冥思苦想了好几天,当时学校的多媒体课件还得排队等候并且正赶上镇上的整线工作,所以用多媒体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一天我骑车去学校的时候突然发现地上有一块棱角分明的石头,于是眼前一亮来了灵感,这不就是活生生的标本吗?人类从用石头作为工具到后来铁制工具的改进不就是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吗?于是我把这块石头捡起来珍藏起来谁也不让见,我还从家里拿来一把小锤子热切的等待着比赛的到来。上课时,我一从精心包好的礼品盒中拿出石头和锤子,便让所有的老师和同学大吃一惊,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这么熟悉的东西竟然出现在课堂上。于是我一句话导入了新课:人类从使用石头作为工具到使用铁制工具说明了什么?这样既激发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拉进了学生与大自然、与历史脚步的距离。
三、歌曲导入
音乐是无国界的,所有的人都热爱音乐,学生也不例外。当前最为流行的韩红与孙楠合唱的歌曲《神话》可以说是唱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并且还唱到了韩国。当时我正好应该讲到《秦王扫六合》一课,正好利用秦朝将军的爱情故事演绎出来的歌曲来导入这节课。班里有一位叫邢兆进的同学歌唱的很投入,音色也很好。一曲唱完让所有同学热烈鼓掌情绪激昂。于是我充分利用这种机会提出问题:这首歌所描绘的历史画面的确很美,那历史的真实面目是怎么样的呢?自然过渡,有情有义,有声有色。
四、抽签提问导入新课
课堂提问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但如何提问,则要讲究艺术性。我采用的是抽签提问法,具体做法 可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步,设疑,即提出问题,制造悬念;第二步,搜寻记忆,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 寻找答案;第三步,讨论,自由发言,分析问题;第四步,抽签提问,第五 步,老师归纳总结。其中关键的是第一步和第三步。第一步“设疑”要难易适当,并有一定的诱惑性,能引起 学生去思考。第四步抽签,机会要均等,使人人都感觉到自己有可能被抽中,因而积极动脑筋想问 题,不敢懈怠,把全体学生都迅速调入本节课当中。
所抽的签可用纸片做,每张纸片上只写一个学生的名字,装入信封中。提问时当众抽签答完后将签装入另 一个信封。一个学期要保证每个学生被抽中2—3次,至少要抽中1次。为了引起学生的重视,要根据学生的学习 态度及答题水平,每次提问都打分(不公布),记入平时成绩。提问既可以让学生口头回答,也可以让学生作 书面回答和写在黑板上,以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但提问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耽误上课时间。也不会一起学生的疲惫之感。
五、运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历史情境
优美的语言能使人产生美感,生成一种积极的动力。教师可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沐浴在情感的暖流中,激发学习兴趣,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在历史课堂上,教师以真挚、饱满的情感,去吸引学生,引起学生共鸣,把历史的魅力,淋漓尽致的抒发出来,达到师生情感的交融。例如我在讲《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一课时是这样设计的:多媒体打出香港回归倒计时牌子,伴随着回归倒计时的指针一秒一秒的转动,我真情生动的说了这样一段话:1997年6月30日晚,十万群众聚集在天安门广场,隆重庆祝香港回归这令中华儿女欢欣鼓舞的历史时刻。那时的天安门广场,华灯流光溢彩,人如海,歌如潮。在距离1997年7月1日0时只有10秒钟的时候,群众已难以抑制激动的心情。“10、9、8┅┅”伴随着迎回归倒计时牌上红色数码的闪动,他们有节奏地齐声高呼起来。呼声震荡着神州大地。这是母亲的脉搏,是历史的脚步。伴随着回归倒计时秒钟的相声,我用这种生动的语言烘托起了这一令人激动的历史时刻。
六、教师扮演角色导入新课
恰当的形体动作,主动形象地再现历史人物的风姿面貌,准确具体地展示历史事件的绚丽画面。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传人适如其人”,“叙事适如其事”,使学生在强烈的历史氛围中,通过历史教师的角色扮演,形成鲜明清晰的历史表象,掌握准确具体的历史概念,形成相应的历史感。
历史教师强烈的角色意识,要求其应有积极的参与意识,不应以局外人的身份来讲授历史知识,要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患难。教师只有走进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历史跳动的脉搏,从而引导学生走进历史的氛围之中,但要注意语言表述的活泼流畅,把握形体动作表演的分寸,渲染气氛,激发兴趣,再现历史,烘托主题,以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以更好的导入新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七、成语导入
中国古代史更加具有这样的特色:由很多成语故事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应运而生,某些课不但可以用成语故事导入新课,而且可以用成语故事导入每一个环节。如《伐无道,诛暴秦》一课可以用这样几个成语贯穿全文:秦朝因暴政而亡,尤其是秦二世的统治更为残酷可以用“指鹿为马”这一成语故事导入全文;由于秦的暴政导致农民起义可以用“揭竿而起,斩木为兵”这一成语;农民起义的第二阶段是项羽刘邦的起义,刘邦灭秦后是四年的“楚汉之争”。这样用简短的三个成语贯穿本课,既通俗易懂又能激发学生探究成语的兴趣。
八、以图为路,转入正题
一节课能否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读,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因此,必须讲究引导艺术,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到课文中心上来。利用插图,精心设计导言,是众多导入法中的一种,而且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效果显著。如教学《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一课,首先,引导学生看《秦始皇图》:秦始皇头戴冕流,身著龙袍,踌躇满志,左手执剑,右手评点江山。从装束到表情,可以看出他这位始皇帝的雄心、威严和胆识。对于秦始皇,同学们可能有一些了解,那么,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他在中国历史上起过什么作用呢?学习本课,大家对他就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通过这一看一讲一问,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到课文的学习上来,并在求知欲的作用下,积极思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顺利地入门了。
柏拉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历史教学活动中,离不开激情和兴趣,也就是说激情和兴趣时时刻刻贯穿着课堂始终。课堂激情和兴趣如同艺术上的场面,激动人心,感人肺腑的场面能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充分投入。平淡的场面会使学生感到疲惫,不能调动积极性。而导入是调动激情和兴趣最为关键的环节,所以课堂中精心设计导入,能激活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学习,让学生创新的火花在合作交流中碰撞萌生,用我们的智慧巧解学生的疑难,用恰如其分的评价来激励学生。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新时代学生”,应该“用活书”,“活用书”,“书用活”,让他们自己学习“有价值”的指示,让他们自己拿钥匙开启高效课堂的大门吧!
总之,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学习,让学生创新的火花在合作交流中碰撞萌生,用我们的智慧巧解学生的疑难,用恰如其分的评价来激励学生。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新时代学生”,应该“用活书”,“活用书”,“书用活”,让他们自己学习“有价值”的指示,让他们自己拿钥匙开启高效课堂的大门吧!当然,我也深知任重道远,要努力进取,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载着希望的探索才刚刚开始,未来的日子里,我要和同学们一起继续努力,在时空的光影中穿梭,去观察,去了解,去想象,去感受,不停的奔跑,迎接明天最绚丽的那缕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