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期刊浏览

国际刊号:ISSN 1672-5905

国内刊号: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jsjyyj218@163.com

网    址:www.jsjyyj.net

幼儿美术欣赏活动指导方略刘思彤

幼儿美术欣赏活动指导方略

刘思彤     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第三幼儿园

 

  摘 要: 欣赏是开启幼儿美术心门的一把钥匙。通过欣赏各类作品,幼儿感知具体绘画语汇和表达感受的良好素材,感受绘画作品中传达的技能和技巧,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境界提高。
  关键词: 美术欣赏活动 幼儿 指导方略
  
  绘画是一种视觉艺术,要提高幼儿的视觉审美水平,就必须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视觉资源,发挥幼儿的视觉感知潜能,使他们获得和积累丰富而宝贵的视觉经验,形成敏锐的审美能力,发挥“发扬光大”的审美教育功能。
  一、悉心选择欣赏内容,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
  欣赏是开启幼儿美术心门的一把钥匙。通过欣赏各类作品,幼儿感知具体绘画语汇和表达感受的良好素材,感受绘画作品中传达的技能和技巧。
  1.名画欣赏丰富幼儿的审美体验
  名家名作是人类智慧和情感的结晶,可以选择与幼儿生活经验贴近的题材、表现手法独特的作品,让幼儿欣赏,使他们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境界提高。
  如大班美术活动《我的小伙伴》,以我国名画《百子图》来导入观察人物的动态。欣赏从局部到整体。首先,老师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呢?那这些小朋友们在这里做什么?说些什么话呢?(从表情、动作等方面进行讲述。在幼儿讲述后,让幼儿学做画里面人物的不同形态。)其次,整体欣赏整个画面,感受画面的欢快气氛。最后,老师请幼儿给这幅画起个名字,你会起什么名字呢?全班合作来创作一幅《我的小伙伴》。安塞农民画《牛头》,是一幅象征性的作品,构图饱满,色彩热烈,装饰性强。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将三头巨大的牛头连为一体,又对中间的牛头进行夸大,给人以鲜明突出的感觉,不仅增强了牛的威武气势,而且显示了牛的非凡神韵,使人感到一种美的力量。教师只有通过一系列美术欣赏活动,并反复不断地运用所学到的美术知识,幼儿的审美才能发挥出来。
  2.现场范画化解幼儿创造美的难度
  作品《拾穗子》画的是“弯着腰的三个妇女在拾穗子”。老师请一名幼儿讲述作品的内容,并问大家会不会画,很多幼儿说不会。教师又请一名幼儿弯腰拾穗子面向着大家而站,请大家观察感知,上身与腿的线条是什么形状?侧面脸部看到了什么?怎样表现弯曲的形态?然后教师画出了一个弯腰的女孩影子。
  现场范画,主要针对某些绘画难点或者需要当场试看效果的绘画方式所作的范画,能够给幼儿提供当下的技术支持或者亲眼所见的机会。在绘画教学中,由于认知、表现能力等方面原因,幼儿常会遇到造型表现困难,比如物体的遮挡关系、比例关系、手脚的造型、动作的表现,等等。此时,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运用视觉、听觉、味觉、触觉、运动觉等多种通道充分感知现有物体及其关系,以获取丰富的表象信息。从长期的发展来看,各种不同时空状态下的表象能够使幼儿游刃有余地创作。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现场范画,因为将表象转化为绘画语言还需要表现力的支持,幼儿绘画的技能技巧、认知、情感、想象和创造都是通过表现力展现的,而范画则能够提高幼儿的表现力水平。
  3.同伴间相互欣赏分享绘画技能
  中班幼儿画了命题画《会跳舞的小人》。下午自由活动,教师把作品拿出来请大家欣赏,并要求幼儿说出“你认为这幅画好在哪里、在哪方面改进一下会更好”,这是班内经常进行的一项活动。幼儿们已经学会采用欣赏和建议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看法,比如,“我喜欢他使用的颜色,如果再画大一点会更好”、“我喜欢他画的那个个人跳舞的姿势,如果再给小朋友腿画弯曲和穿上漂亮的衣服会更好看”……
  欣赏同伴的画是幼儿之间相互学习和比较的好形式,特别是当大家养成使用一种正向的、建设性的方式进行交流的时候,同伴之间对于作品的评价也变得具体、多元。通过分享同伴的作品,幼儿不仅可以扩展自身的经验,同时建构出新的经验,而且可以促进在最近发展区的发展,长期坚持能够培养分享能力和绘画技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同伴间相互欣赏既可出现在绘画活动的评价环节,又可在绘画前出示。
  二、欣赏作品应该注意的问题
  1.避免幼儿机械模仿范画甚至依赖范画
  实践发现,因为范画的不当使用造成了幼儿绘画表现的程式化和僵化。绘画作品变得缺乏想象、童趣,幼儿的表现力和想象力萎缩,不再主动地思考、积极地表达,而是依赖于范画和老师,这无疑违背了艺术教育的宗旨,也引发了大家对范画的抵触情绪。
  2.欣赏内容脱离幼儿生活经验
  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这幅画惟妙惟肖地描绘了门徒的感情与性格,让欣赏者从人物的形态、神情中读懂了其中蕴含的故事。这幅画显然不适合幼儿园的孩子来欣赏,孩子的社会阅历、生活经验有限,无法感受其中的意境。
  如在学习设计《盘子》时,老师选择了《青花瓷》作为欣赏内容,在充分调动幼儿感受点、直线、螺旋线、锯齿线、城墙线、不规则曲线及不同粗细长短线条的基础上,在幼儿绘画前出示了多幅不同线条、不同组合的范画。结果,幼儿在绘画中的表现各异,而且组合多样,比先前的表现丰富了很多,而且没有和范画一模一样的作品。
  绘画作为幼儿内心和精神的一种表达,是具有生命和情感的,它描绘着幼儿眼中的世界。
  总之,在绘画欣赏环节中,教师需要采用合适的欣赏内容,并要时刻注意欣赏的导向,欣赏画是幼儿创作的支持,而不是限制幼儿的框框,更不能作为评判作品好坏的标准,适时、适地、适宜地欣赏优秀作品,支持幼儿画出自己心中的美好的作品。
  在幼儿欣赏美的过程中,教师犹如一位美的使者,除了发挥引导和激励的作用之外,其本身还应是美的化身。在幼儿的心目中,教师是美的偶像。要给幼儿一双审美的眼睛,教师首先要拥有一颗超乎寻常、特别敏锐、善于发现美的心灵。这样在与幼儿的交往中,当美景、美慧、美德出现时,我们就能在第一时间敏锐地觉察,并及时地捕捉,使之成为审美教育的资源和教材。

 


点击次数:27  发布日期:2023/10/30 9:37:09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