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有效策略尹治国
论小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有效策略
四川省武胜县嘉陵小学校 尹治国
摘要:探索形成积极的小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模式,在时至今日心理问题越来越频繁的背景下意义更加重大。本文对我县小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探究,并对心理危机的成因进行分析,创造性地开展心育工作,以期探寻到更利于日常教学开展的干预举措,能为更多学校心理健康辅导提供理论参考和操作指引。
关键词:心理危机 小学生 干预 预防 有效策略
近年来,小学生由于生理发育、学习受压、家庭不和、情感受挫、同伴关系受挫等原因导致的心理危机事件频见报端,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的冲击和伤害。如何在各小学完善和落实“三预”(预防、预警、危机干预)工作机制,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和积极心理品质,预防和减少学生由于心理失衡而产生过激行为和伤害事故,逐步建立校园自我伤害危机预警系统,成为摆在家长、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面前的重大课题。接下来,我以我县小学生群体中出现的心理危机谈谈有效预防和干预的有效策略。
一、心理危机预防的重要意义
(一)当前学生成长的需要。小学生心理危机事件频见,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的冲击和伤害。小学生由于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及生活事件的影响,容易产生各类心理危机,如不能及时发现并实施帮助,会严重影响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校园心理危机工作规范化的需要。四川省有多个文件要求各学校完善和落实“三预”(预防、预警、危机干预)工作机制,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个性和积极品质,预防和减少学生由于心理失衡而产生过激行为和伤害事故,逐步建立校园自我伤害危机预警系统。在社会多重因素影响下,小学生心理危机具有突发性、隐蔽性等特点,预防难度大,对校园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是极大的挑战。因此,以发展性心育为主的预防措施非常必要,以课程推进、全员育心的理念为基础的预防措施更有实效性。
(三)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现状的需要。如何对小学生心理危机问题进行有效管理,成为摆在家长、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面前的重大课题。国内外对小学生心理危机的研究不多,很多研究主要是针对一些有明显的情绪与行为问题(如网络成瘾、自杀倾向或行为)的学生,缺乏对广大小学生的普适性。所以,在预防措施上,应更加注重全体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建设:在干预措施上,要创新方式,联动多方资源,注重朋辈互助。
二、小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策略
(一)政府层面:发挥政府心理服务机构的资源作用。小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系统由国家(政府)、家庭、学校、社区这四个子系统共同发挥作用,尤其是国家(政府)在这个系统中发挥着主导、指挥、协调等重要作用。为此,开创性地组建政府公益心理辅导机构,致力于构建以政府部门为主导的小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系统,建立危机应对网络,以便在危机事件发生时和发生后,可调动整合社会力量进行及时有效地干预。
(二)学校层面:双管齐下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1.提升全员育心意识,拉近师生距离。结合“全员育心”的要求,要求全体教师要做到:教学态度体现关爱、教师眼神传递关爱、教学语言表达关爱、教学行为显示关爱。在开学这段时间里积极开展“三个一”育心活动,对学校所有学生进行全覆盖的“谈一次话”“走一次心”“送一份礼”,进一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不仅仅传道授业,还是学生学校生活的陪伴者、学习生涯的引导者、成长路上的关爱者等。另外,老师对学生的了解也不再仅仅局限在分数上,学生的形象也变得更立体,在了解基础上才会有理解,有了理解才会有更多的尊重,由此降低师源性的伤害,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谊。
2.加强心育渗透,增强心理能量。心理教育应注重在日常发展中的心育开展,因此以“课程推进”的理念,加强心育渗透,从学习、人际、亲子、自我等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主題,通过每天十分钟心育正能量的引导,帮助学生获得感悟,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3.通过创新方式,排查青少年学生心理危机。学校作为小学生生话、学习、交际的主要阵地,定期开展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识别与跟进非常关键。结合实际,创新模式,在学生长假返校前后开展心理危机隐患排查,并对高危和特殊个案进行跟踪辅导,实行行政、班主任、心理教师三级包干制的跟踪辅导机制,力求将危机提早转化。
4.关注特殊学生的心理动态。在春季、冬季、开学前后、重大考试前后等特殊时期,加大对学生的关注,尤其要关注那些曾经是重点关注对象的学生。另外在第二学期,尤其要关注升学班学生的心理动态,做好考前、考中及考后学生、老师及家长的心理指引及疏导工作,如开展倾听一刻钟、心理减压团辅活动、正呼吸、蝴蝶拍等活动。
(三)家庭层面:加强家庭教育知识科普
1.借助关爱生命微电影、积极心理小视频、每周心理短语等惠及家长。通过自主编导关爱生命微电影、积极心理小视频、心理短语等方式,向家长普及心理知识,传授亲子沟通及家庭教育相关技巧。作为小学生心理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家庭教育至关重要,不适当的家庭教育观念、方法及亲子关系危害很大。而微电影、小视频和短语的方式,可以更好地科普宣传心理知识与育儿观念,优化亲子关系,增进亲子之间的和谐,降低学生心理危机的风险。
2.创建家校协同合作关系。和谐的家校生关系是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沃土。学校应高度重视家校共育,密切家校联系,做好家长工作,共同为孩子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生活环境。要通过班主任、科任教师把家访做到位,在家长面前多表扬孩子,让孩子觉得学校理解自己,使学生充满信心,防止讲问题过多导致学生紧张、家长焦虑。同时要加强与家长沟通,争取理解、支持和配合,引导家长学会建立良好亲子关系,避免因催促作业、手机管理等问题产生激烈亲子冲突。
参考文献:
蒋玉芳,青春期心理危机现状探析[J].教育科学论坛,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