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期刊浏览

国际刊号:ISSN 1672-5905

国内刊号: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jsjyyj218@163.com

网    址:www.jsjyyj.net

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肖海燕

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四川省邻水县鼎屏小学  肖海燕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的优教提质之路就是应在遵循语文学科特征的基础上沿着核心素养导向目标进行探寻实施。本文探讨了强化训练语言、强化情感培养、强化思维训练三种实施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 新课改  课堂教学

在探寻促进人的发展的课程改革中是没有固定模式可以让人有章可循的,其如何教、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教成什么样的人等都需要热爱教育的人去探索。正是因为这样“空间巨大”,才使得各种不同的课堂教学方式的出现才成为了可能。语文作为奠基性学科,其课改探索更是层出不穷,不同教师在各自的课堂中都在探寻优教提质的教学方法,以让学生为全面发展而获得更好的语文教育。从目前“双减”带动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来看,有的教室热闹非凡,有的教室里花团锦簇,有的教室里则将“人文性”无限地扩大。还有一些人,则是死守着“工具性”不放。不过,“偏离主道”的人也并不少。但无论如何,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总是让人深思,走了弯路也用不着遗憾,最起码为语文更优质教育的生成带来了更多探索经历。笔者根据这几年教学改革的经验和学习借鉴,就自己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所进行的一些课改探索所获---能优教提质的方法进行探讨。

一、在理解文本内容中强化训练语言

义教阶段的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是在提高学生对汉语言使用能力的过程中能获得良好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语文实用性很强,强调工具性就必然其实用性来体现。离开了这一点,既谈不上工具也不能让人信服。故而,在语文教学中就必须围绕其工具性而注重在生活中的实用进行实施,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语文能在现实世界中有着真正的无处不在和无处不用。为此,在语文教学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应做到以文本内容为载体而开展富有语文学科特征的方法实践,使学生以语言为径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字词句段篇的训练中加强语言表达、倾听、阅读、写作等方面的技能培养,使学生的语用能力和语感水平得到全方位的提升。比如,一名老师在教《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先让孩子们自主阅读课文建立起初识体验,然后再让他们练习词汇进行语言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将“混乱”中的“hùn”音读成了“hún”音。如果教师不注重语言训练的强化,这样的“错”就会在很多学生中出现且很长时间“保持”。在解决好字词教学的基础上就引领学生走进课文的文本理解。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混乱”、“废墟”之类的字眼引导,就可以让学生立刻明白了当时的处境和危险。这样的教学实施,可以说是回到了语文教育的本质这个关键上来,其能使学生的语用和语感获得真实的锻炼和积累,并促进他们在这样的锻炼和积累中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和方法。当然,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还存在着部分教师没有正确认识语文学科语言本质这一问题的现象,他们把“花哨”当成了优教提质的促进手段和追求,忽视了对语言教学和培养的重视。这注定是无法优教和提质的,偏离主道的语文教育除了耗时就只是给了学生一些愉悦体验。这是我们不希望出现的课改探索。

二、在抓好朗读训练中开展情感培养

朗读训练在小学阶段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新课标的要求中明显看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要让学生充分的读”是这些要求中的“代表”。而且,还将很多语文学习目标的达成都放在了以读为径的实施上,如整体感知、语感、情感和思维培养等。对于语文教师而言,如何将自担的语文教学从过去的“教师讲”转到“学生读”这个路径上来,是在新课改推进中急需思考和探究的。现行语文课本选文,其不仅图文结合优美性强而且意境深邃情感丰富,很能让学生读中生情产生更深层次的探究欲。故而我们就可以大力发挥读中学、读中悟、读中品的“以读学文”的作用,让学生充分朗读接触文本,使之被文章中的情感渗透思想、影响情感,进而变得有注意、有记忆和有思考,获得认识的深入和情感提升(列宁语)。例如,在教学《少年中国说》的教学中只要我们抓好了朗读,让学生在扮演不同角色读的过程中体会句式的整齐以及语言特点的气势磅磷,做到读中理解、理解促读,那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就可以高质量育人而结束。培养情感是语文人文性的需要,语文在基于核心素养导向下仍然需要大力强化学生必备品格和正确价值观培养,而这效果的实现就需要执教者强化情感培养,而路径就中读中悟情、育情。

三、在语言品味引导中强化思维培养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文教学实施所进行的语言训练不仅在促进学生语用能力提升上有积极作用而且还能很好地起到强化思维训练的效果,能用思维运转提供丰富的信息和介质。但是,更多效果的思维训练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精心实施,做足“品”字文章,才能使学生思维在语文的听说读写中得到有效发展。语言品味有多种路径,不只是在读中,说、听、写也可将其融合,做到多感官结合,突出“思”“悟”“品”在其中的统领作用,这样就可由外在的文字引发到学生大脑上的反应,析出文本中的意和情。为此,我们在语文教学实施中可以创设情趣情境,引导学生对重要的、关键的词、句、段展开“思”“悟”“品”等语言实践,通过推敲、揣摩等路径了解语言表达的含义,进而去感受重要的词句在表达中的功能和表达效果。

总之,在全面开启基于新课标核心素养导向的新课改征程的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要获得优教提质效果就必须加大理念、方法的探寻力度,立足语文学科特点研究实施方法和手段,并在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的过程中加大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养力度,才能让自担的语文教学走上正确的能充分育人的改革之路、高效之路。

参考文献:

[1]陈红梅,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J].魅力中国,2020年。

[2]吴红春,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教法探讨[J].语文学刊,2020年。

 


点击次数:34  发布日期:2023/8/28 13:46:47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