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期刊浏览

国际刊号:ISSN 1672-5905

国内刊号: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jsjyyj218@163.com

网    址:www.jsjyyj.net

合理创设情境,搞好小学数学教学宋 媛

合理创设情境,搞好小学数学教学

         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第四小学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在数学教学中重视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措施之一。现代社会,知识不是单一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情境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因素。试想一下:课堂上如果没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的积极性,哪来思维碰撞火花,谈何发展和创新呢?只有顺应孩子们的心理特征,导其志趣,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多年的教学探讨,我是从下面几个方面努力去做的。
    一、创设故事情境,促进学生投入学习
    在教学《分数基本性质》时,我先给学生讲述唐僧分饼的故事:“三块同样大小的饼,每人只能吃一块饼的3/4或6/8或9/12,贪吃的猪八戒,争着说我要吃9/12,孙悟空说,我吃6/8,沙僧就只好拿3/4的了。同学们,你们说,猪八戒、孙悟空、沙僧三个谁吃到的饼最多?”引导学生思考,争议3/4、6/8、9/12这三个分数哪个最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习兴趣。
    再如我在教“时、分、秒”时,就创设了“龟兔赛跑”这一故事情境:“乌龟和小白兔又要进行比赛了,猜猜看,这回谁能赢?”老师生动的讲述,加之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学生带进了生动有趣的童话王国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积极性,从而积极的参与到学习、实践中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时而以生动的讲解、美妙的音乐;时而以优美的画面,多彩的描绘,为学生自由的表达营造了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正是在这种情境的不断变换中体味着学习的乐趣,参与的快乐。
又如教学“0的认识”这一节课上,在巩固新知的同时,我给学生讲“小猴摘桃”的故事。(1)小猴来到果园里,它看到树上有几个桃子呀?可以用几表示? (2)小猴看了很谗,吃掉了1个,这时有几个桃子?用几表示? (3)小猴吃了还想吃,又吃了两个,现在树上有几个桃子?用几表示? (4)小猴索性把最后1个桃子也吃了,现在该用几来表示树上的桃子呢?这样,学生的练习就是在故事中活动,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学生不仅感到轻松、愉快,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就把一节课的知识学会了。并且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加浓厚。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活学生学习思维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生活情境相联系。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师要善于捕捉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要尽量地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从而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
    如:在教学《分类》时,我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已准备的自己最喜爱的东西[玩具(汽车、火车、坦克、手枪……),图片(奥特曼、铠甲勇士、喜洋洋……),水果(苹果、梨子、香蕉、桔子……)]提问:“同学们都带来了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应该怎样分类摆放呢?”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生1:把这些东西都放在一起。生2:摆整齐。生3:把好玩的放在一起,好看的放在一起,好吃的放在一起。我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导入课题,探求新知。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把学生带来的东西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理由,总结分类的方法。各小组操作完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生1:我们组整理玩具有:汽车、火车、手枪……生2:我们组整理图片有:奥特曼、铠甲勇士、喜洋洋……生3:我们组整理水果有:苹果、梨子、香蕉……这样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把自己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理解掌握了分类的思想方法,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一个好的问题,就如同投在学生脑海中的一颗石子,能激起学生思考的波浪,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善于设疑,巧于设疑,通过设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进而随着老师设置的疑点,不断地探索下去,自己找出答案来。这符合“学习始于问题”这一正确的观点。
    我在上《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让学生算算1542能不能被3整除。再出示5124、2541、1245说一说它们有什么变化。看看它们还能不能被3整除。各个数字所在的位置变了,还能被3整除,看来这里面有奥秘,有什么奥秘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我在提出了问题后出示许多数,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小棒摆一摆每个数都要用几根小棒,能不能被3整除,从而小组共同合作探究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数学学科和学生的特点,合理恰当地创设情境,让情境创设服从于教学内容,服务于教学目标,服务于教学重点,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他们更积极、更主动地参与对知识的发生、发展的探究中去,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课改精神。我们要努力提高各种情境创设的有效性,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得体验,唤起情感,激活思维,更好地学习,研究学习的有效途径和手段,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问题中学习。

 


点击次数:20  发布日期:2023/8/28 11:50:12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