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语文新课导入的创新设计罗 军
论小学语文新课导入的创新设计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附属小学 罗军
摘要:新课导入应体现新颖性,具有吸引力,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能“收心”,处于“愤悱”状态。而这样的效果,就需要我们加强新课导入的创新设计。
关键词:小学语文 新课导入 设计 创新
良好的新课导入能引人入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产生学习欲,成为诱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兴奋剂和开启学生求知心扉的金钥匙。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关于新课导入的“第一锤论”不仅指明了其意义还告诉我们要达到的目的,那就是两点,一是诱思,二就是激趣。基于此,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加强新课导入的创新设计,使其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奠定基础。多年实践写明,设计小学语文开课导语方法很多,需要教师因地制宜,精心策划。下面,我结合小学语文教学谈谈新课导入的创新设计与实施。
一、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悬念导入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已不是新鲜招数了。但对于学生来说却能很好地勾起他们学习胃口,让学生欲罢不能非有弄个清楚的探究动机。在教学导入中如何设置悬念是个值得研究的话题,很多教师在此方面还不具有成熟的操作方法。其实,它就是一个设疑的方法,在导入时把学生即将要学的知识通过简洁的教学语言、非常认真地把一个悬而未决的“迷团”“抛”给学生,在学生心理产生诸多问号的一种激发质疑的方法。这个方法的难点就在于“谜团”的设计,能不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究学习欲望关键就在此。例如,《蝙蝠与雷达》一文的教学,就可设置悬念来开启。在导入时我们就可这样提问:“同学们,飞机原来是不能在夜间飞行的,后来它拜师学艺,得到了高人指点,它就具有在夜晚飞行的本领了,你知道这师傅是谁吗?它到底具有哪种神奇的功能呢?今天我们也带领大家去拜访它。在教师板书完《蝙蝠与雷达》四个字时又补充说到,“同学们我们一起去探个究竟吧。”设计出这样一段导语在开课时说出来,起到了布阵设疑,制造悬念的作用,我们可看到学生大都陷入到了深思又不解当中,说明我们已达到了设悬目的了。
二、简介背景导入新课
选进教材上的有些课文,由于写作年代较为久远,所描述的内容与学生经历相差较大,站在现在角度的学生去看那时的生活,很多东西都难以理解。对于这样课文的教学,简介背景就是必不可少的程序了。如何简介背景,有多种方式,不同方式肯定意义也不一样。现实时很多教师是进入了课题之后才简介。而有的则在导入时来进行。我们知道,背景内容由于与现在不同,对于学生来说是新颖的也是有趣的。因此,我们在简介时就可把其趣味性元素作为激趣内容来进行,放在导入中就可让学生被那些不知道的东西所吸引,从而达到激趣目的。例如,《金色的鱼钩》的教学导入,在开课时我以讲故事的方式来吸引学生听。在红军长征途中,大部队已走了,留下几个掉队的。为了让这几个红军都走出草地,临时任命一个红军为炊事班班长。这个班长责任心非常强,为了让战士有点吃的自己则绞尽了脑汁。一天,他看见了一个河滩,水不深,分鼓起勇气去摸泥鳅,结果差点被淹死。在爬雪山时,为了让患了严重冻疮的小吴走出草地,他就背着他往前前行。实在没有吃的了,他见找不到草根和树皮时就把从敌人军官那里缴获的牛皮带煮给了给几个红军吃。同学们,这样人值得我们学习吗?这样的导入,既生动有趣,像一个故事吸引着学生,又为新课教学奠定了兴趣基础,学生主体性得到了激发。值得一提的是,在简介背景导入时,我们可从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是简介文章中的人物背景,二是简介课文的时代背景,三是简介与课文有关的知识背景。
三、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情境是新课改倡导的重要教学策略,是提升导入教学有效性的有效方法。由于其具良好的激趣、诱思和煽情功能,故而被教师热衷,广泛地应用于各个教学环节中了。而创设导入情境就是其中一种,其创设的的目的就是以“导”激“情”。通过情境功能使学生情感被挖掘、被激发。具体操作就是在上课伊始时,利用形象的教学语言和富有感染力的音调去简介一个场景或描摹一种意境,让学生在出神听讲的过程中如临其境,进而不知不觉沉浸其中。例如,《黄河魂》的教学导入,就可用富有激情的语言去朗诵“被称之中华民族母亲河的黄河,如同一条长蛇盘旋在祖国妈妈的心脏上,那上面最著名的一个景点---壶口瀑布已以在旅游业中是一个响当当的绝佳去处。它倒悬倾注,呼啸着,狂奔着、拥挤着,呐喊着,以排山倒海之势如万马奔腾。”教师在教学伊始这样富有激情的朗读着,学生自然会被其中的壶口瀑布所吸引,进而有探索之心。在自读课文时也会激情满腔。
四、课题设疑导入新课
课题,又称文眼,是一篇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从实践中看,有些课文题目本身就能够引起学生注意力。象《最佳的路径》这样的题目,本身就可以让学生目光聚焦,产生好奇心。因此,教学时,我们就可抓住课题,巧妙设疑,以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在《丰碑》导入时,我们就可以设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学该课,先让学生理解什么是丰碑。在明了丰碑就是高大石碑的意思外,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要把丰碑作为课文标题,其目的是什么?象这样的课文教学,我们教师就要善于挖掘蕴藏在课题中的“有用成分”而进行精心打磨,并以过巧妙设疑来破题,就可以快速抓住学生的“心”了。
当然,新课导入的方法很多,和课堂教学一样,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全面推进新课改,教学方法如雨后春笋浮现出来的今天一样,也应求活善变,让学生快速“收心”,使之处于求知若渴的“愤悱”状态,这样才能为我们接下来的新知教学奠定良好的人脉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利勇,小学语文如何设计新课导入[J].教育艺术,2018年。
[2]范云锋,新课导入的原则与方法[J].新课程导学,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