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期刊浏览

国际刊号:ISSN 1672-5905

国内刊号: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jsjyyj218@163.com

网    址:www.jsjyyj.net

“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渗透德育李 丹

“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渗透德育    

           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教学研究室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们必须充分考虑到对语文课程的工具化与人文性的要求。所说的工具性就是指用语言作为感情达意、沟通与交流的重要手段,而且语文更是学生任何课程学习的基础,是一生学业的重要基石,更是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方式。语文的人文性是指语言属于人文学科,并具有丰厚的人文学识和情感意识以及人生观,能在思想上给人以启迪,在情感上给人以愉悦,不断提高人的审美品位和兴趣。工具性与人文性之间并没有自然地联系,而这也需要语文教学工作者具备正确地语文教育观,即统一观、融汇观,又需要自觉地实施于语文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德育就包含在人文性这个特性中。语文教学工作者如果意识到应该在初中的语文课程中融入德育教育,就要进行课程设计,在语文教育过程中有计划的融入德育,在培养学生语文素质的同时也对学生加以德育教育,就是这样才是真正彰显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课程特色。

关键词:初中语文;德育教育;渗透

初中阶段语文课程体系内容非常丰富,在语文课程中融合德育教育具有可操作性。我觉得,可在语文课堂设计、教育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评估等环节中融入德育教育内容,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品质,也对中学生开展德育教育,从而大大提高了中学生的品德素养。

一、在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中渗透德育教育

初中的语文老师在进行课程设计过程中,既要按照课文内容和学情状况明确教学目标,同时还要考虑好对情感态度和人生观的道德要求,以达成德育目标。教师要以新课程标准教育理念为指导,分析教材中包含的德育内容,让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相互融合,既保证语文教学质量,又充分保障德育教育效果。语文老师可通过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创造相关教育情景,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更好的体会课文内容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黄河颂》一课上,老师利用多媒体呈现黄河的照片与影像,使孩子更直接、更深入的体会了黄河的“伟大坚强”。学生们通过欣赏《黄河颂》等诗歌,更能理解黄河给中华儿女的激励。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

为了提高初中孩子的品德素质,老师要给他们设置多样化的课堂教学项目,让他们广泛参加到课堂生活中。教师要将教材基础内容和课后拓展内容还有课外教学内容等丰富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通过基础的教材内容渗透德育元素,深度挖掘教材内容中与德育相关的知识和内容,全面提升学生的德育学习效果。因此,在初中语文《论语十二章》一课中,文本表现的是孔子及其门徒们对做人、做事、做学问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可以挖掘文本内容中的好学、诚信、责任等德育教育信息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学习探究理解好学、诚信、责任的含义,结合词句学习深刻体会德育内容。

除了教材基础教学内容中可以充分体现德育内容外,语文教师还可以通过延伸性的课外教学内容渗透德育内容,结合基础教学目标拓展课外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学习体验。让学生知识技能全面提升,语文综合素养全面提高,德育素养全面升华。

三、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进程中渗透德育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合理、正确使用教学评价会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产生积极地正向激励作用。老师要使语文课堂和德育教育有效地融合,就必须对课堂评价做出全方位剖析,为学生设计多样化的测评模型,以促使学生意识到语文学习和品德学习是相互融合的,是不可分割的。老师也可采用学生自评、生生互评、老师评语等三种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做出评估,全面激发学生对评价环节的重视程度,改善学生以往不重视学习评价的问题。语文教师可以结合情感态度发展目标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使学生根据价值观发展目标进行评价,从而提升评价效果及针对性,保证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发展目标,从而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德育的熏陶和教育。

因此,笔者尝试在初中语文综合性阅读课《有朋自远方来》的教育活动中,教育重点就是培养孩子主动与朋友交往、成为好友。训练学生敢于发表,参与交流,与人交流的意识。训练学生敢于表现自己,与人交往、协作共事的能力。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学会认真倾听其他人的讲述。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互动学习,互相讲述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或者亲身经历的交友的故事,依此反映出自己交友的标准,这个交友标准就包含着价值观。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被充分激发,在以志同道合为核心的德育目标中,学生可以通过其他同学的讲述发现自身的不足,同时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在教育评价的环节中渗透品德因素也是十分重要的方式,因此语文老师可以加强对学生品德知识水准的分析,并运用引导和启发的教育引导方法,让学生切身地感受到老师的正面价值观,从而引领学生向着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品德标准。

我根据学校现阶段的初中语文课程体系中和德育教育融合的教学现实状况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在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对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的教学评价等三个环节中逐步融入了德育内涵,并强调在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下开展教学,保障学生的参与度和他们的实际学习效果。同时,要注重德育融合的丰富性特点,全面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与人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张庆松.班主任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教学的原则与途径[J].天津教育,2022,(24):34-36.

宋月娟.初中语文德育素质教育之路径探析[J].新课程,2022,(30):227-229.

周俊兰.浅析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式和手段[J].学周刊,2022,(23):105-107.


点击次数:16  发布日期:2023/6/29 11:15:17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