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中培养高中生“成长型思维”的探讨邹文生
班级管理中培养高中生“成长型思维”的探讨
邹文生
(广州市实验外语学校)
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我们发现有一些高中生遇到较小的学习困难或挫折,如遇到作业中的难题、未完成学习任务受到老师批评等,在学习中就会表现出退缩和放弃,有时情绪不佳、萎靡不振,甚至把时间和精力转移到看小说、玩游戏上面去,迷失了前进的方向,失去了前进的动力。而另一些同学遇到学习困难则会选择迎难而上,表现出积极阳光的一面,如遇到学习上的难题,首先自己独立思考,如果自己解决不了,则与同学研究讨论直至去请教老师,最终顺利解决问题。这些孩子能够积极向上,不断实现自己学习上的小目标,进而逐步实现学业上的大目标。为什么后者的表现让家长和老师们放心,而前者的表现却让人揪心呢?下面我们通过学习卡罗尔·德韦克教授的“成长型思维”理论来寻找答案并作进一步的培养探讨。
一、对“成长型思维”模式的认识与理解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女教授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教授在其著作《终身成长: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中提出:人有两种思维模式,即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和固定型思维(Fixed Mindset),用以描述人们对于学习和智力的基本信念。
拥有“固定型思维”的人一般认为智力、才能是静止的、固定不变的,挫折与失败正是缺乏智力和才能的证据,坚信自己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当前是否具备相应的能力。这一类孩子往往表现出想让自己看起来聪明,可是当他们遇到困难时选择逃避挑战,面对挫折时轻易放弃,认为即使努力也是毫无用处的,面对批评忽视有用的负面意见,甚至认为别人的成功威胁到了自己。其结果是,他们对周围和世界的看法停留在这个思维层次上,进而造成自己的人生一直处于平滑的直线上,而自身的潜能一直没有发挥出来。
而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认为智力是不断发展的,相信成功来自于努力和奋斗,希望不断学习,遇到困难时勇于接受挑战,在挫折面前不懈奋斗,明白只有靠努力才能驾驭一切的道理,善于接受别人的批评并从批评中学习,能够从别人的成功中吸取经验并得到激励。其结果是,他们通过努力和坚持不懈的学习,不断攀登人生的新高峰,他们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得到不断的发展和提高,并能够充分感受坚强意志力的伟大力量。
二、班级管理中培养高中生“成长型思维”的探讨
从卡罗尔·德韦克教授的研究中可以看出:“成长型思维”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学生拥有“成长型思维”就会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奋发的学习热情,愿意在学习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解决复杂问题,并增长智力,从而达到更高的学业成就。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成长型思维”呢?
1、将“成长型思维”培养融入班级文化建设中
班级的班徽、班训、板报、知识窗等课室环境以及班级的价值取向、班级风气都是影响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形成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将有助于学生“成长型思维”的培养。
其一,在班级环境建设中,所使用的名言警句要能够体现“成长型思维”风格,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也许再努力一下,还能够再提高一点。”“只要肯花时间和精力,一切皆有可能。”等等。鼓励学生要在挑战中茁壮成长,坦然面对困难和失败,将其视为激发自身成长的最好机会。
其二,做好班级精神引领。一些班级优秀同学身上的“成长型思维”品质,如“自强不息”“超越自我”;一些走进“985”名校的学长流传下来的刻苦求学故事成为激励同学们努力进取的精神食粮。优秀同学和学长身上散发的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精神就是班级精神最好的写照。
其三,引导学生自我规划,加强合作。实践证明,做好个人的自我规划才能实现由被动式学习到主动式学习的转变,才能帮助学生形成“努力有方向,奋斗有目标”的成长型思维。此外,构建强弱搭配的互助学习小组,以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共同成长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学习中大家互相讨论、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成长型思维”的培养。
2、将“成长型思维”培养融入班主任的专业化发展中
班主任既是孩子们灵魂的工程师,又是陪伴孩子们一路健康成长的护航使者。班主任不仅被要求有扎实的所任教的学科知识,而且要具备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还要有与家长沟通的技能技巧。这也使得班主任工作的专业性逐步增强,班主任自身良好的心态、信念和教学实践对支持学生形成“成长型思维”模式至关重要。拥有“成长型思维”的班主任能够帮助学生反思自身的思维模式,让学生制定促进自身学习提高的策略。
在班主任的专业化成长中,要思考自身的思维模式对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造成的影响。当班主任用“固定型思维”模式思考问题时,会认为某些学生成绩差的主要原因是智力固化、缺乏学习能力造成的,可能不会采取适当的措施帮助学困生发挥潜力提升自己,可能使得这些孩子“破罐破摔”并放弃努力。而当班主任以“成长型思维”模式管理班级时,从成绩中看到孩子的进步,发现学生学科进步的“闪光点”,用赞扬学生的努力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增强学生向上的动力。班主任要去除头脑中固有的“优等生”、“差等生”概念,将赞扬学生的智力改为表扬学生的努力、毅力,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未完成的”正在进步的孩子,用激励和支持的方式替代固化评价,更有助于建立师生间相互信赖的、积极合作的良好关系,班集体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就逐步形成了。
3、建立“成长型思维”培养的管理团队
班级管理是具有团队协同运作特征的,班级教师既承担着相应的学科教学任务,又对学生的人格、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应该让管理团队形成思维共识:只有让科任老师都具备了“成长型思维”理念,才能让学生在各科的学习中体会到老师的关爱、信任和激励,进而让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无穷动力。
科任老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要给学生提供适合的学习方式和正确的学习反馈。学生的课堂表现及作业质量都给老师留下了较深的印象,课堂上,老师要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为学生牵线搭桥,通过完成一个个课堂小任务来挑战难点,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不可用“固定型思维”放弃和打击学生,让孩子们在安全和信任的环境中成长。教师正确的反馈方式除了鼓励学生的努力外,还可支持学生用多种方式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并能使用创新策略来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能力。
总之,学习和研究“成长型思维”,既使班主任的管理水平和专业化成长上了一个新台阶,又促进了高中生在自信满满、跃跃欲试的状态中奋发进取。只有让学生明白了“爱拼才会赢”的人生哲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