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期刊浏览

国际刊号:ISSN 1672-5905

国内刊号: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jsjyyj218@163.com

网    址:www.jsjyyj.net

“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学困生分层作业设计新思路李远翠

“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学困生分层作业设计新思路

李远翠

(贵州省义龙新区德卧教育集团富民小学)

  要:“双减”政策要求针对作业负担以及校外培训负担开展“双减”督导工作,进而实现减负增效的教育目标。小学数学学科在“双减”背景下要求教师综合评估作业量,分层次、灵活地设计与评价数学作业,使数学作业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提升深度与高度,最终实现多维度、梯度性教学,优化数学作业质量。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评价

数学作为一门重点学科,可以提升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其创造精神和理性思维,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数学作业是巩固数学知识的有效途径,可以帮助小学生充分吸收数学知识,构建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但是近年来,小学数学教学理念出现偏差,以至于数学作业量过多,使得小学生的负担加重,这不仅降低了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热情,还会长远影响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基于此,“双减”政策要求小学数学教学开创作业设计以及评价的新思路,高度落实减负增效的教学新理念。

一、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与评价的现存问题和原因

在应试教育的推动下,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集中在理论知识巩固和习题练习上,教材内容在数学课堂中的占比并不高。而教师也更加注重数学知识的拓展延伸,以习题训练和讲解等方式确保学生掌握重点题型的解题思路,培养其解题思维。该模式旨在让学生通过拓展训练进行举一反三,其本质在于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数学题型,以从容应对考试。现阶段,“以题攻题”的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被广泛使用,教辅读物种类繁多,且从课堂延伸至课后,使小学生的数W作业量日益增多。此外,部分学校将自印资料作为教辅读物,也会加重小学生的学习负担。

以上现象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根本原因是学校与家长过度关心考试成绩。学校以学生分数作为评价教师能力的主要标准,教师以数学考试分数作为评估学生能力的主要标准,家长与教师思想一致,认为需要强化小学生的数学训练,以题海战术提高其成绩。这就导致数学教学忽视了对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和数学素养的培养,难以激发学生潜力,进而影响到数学教学质量。此外,教育部门在对教师进行职称评估和能力测评时,多以学生成绩为考核基准,而提高学生成绩的便捷途径是加强习题训练,在较短时间内使学生充分掌握不同题型的解题方法。由此可见,当前小学数学的作业设计与评价存在不合理之处,过于关注习题训练,缺乏多样性与灵活性。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与评价新思路

(一)设计探索型作业

“双减”政策的指导下,小学数学的作业设计以探索型和实践型为主,作业评价环节要求深层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在作业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加入应用型的数学知识,提升数学作业的实效性。在教学期间,教师需要突显出探索型作业的趣味性与生动性,使学生可在学习中掌握知识,并能灵活应用。

如统计学知识,其教学难点是条形、扇形以及折线统计图的正确选择和合理应用,教师可在作业设计环节引入实践型与探索型作业,为学生分组,并要求其在生活中通过调查获取数据,以表格形式分析数据,而后制作统计图。探索型作业的开放性强,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可要求学生自主完成整理、统计与分析数据的过程,且自制统计图,最后以小组汇报成果的形式在课上演示统计图并加以说明。从探索实践角度分析,学生多会统计年级内的各班级学生人数、校内垃圾桶数量等数据,部分成绩优异的学生会选择统计我国的国土面积分布情况,如计算盆底、山地等地形在国土面积中的所占比例。学生在数据采集完成且汇成数据表后,结合表格内容制作条形或折线等统计图,可以直观展示所获得的数据的分布特点。在作业评价环节,教师应总结三种统计图的各自优势与缺点,点评各组的统计图制作情况,重点表扬数据采集全面、统计图设计准确的小组,并邀请组内成员上台分享制图经验。

探索型作业的实践性强,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使其掌握数学知识的正确应用方法,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学能力。该种模式要求教师全面把握学情,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以小组探索形式完成教学任务,这样才能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提高其团队合作意识。

(二)多层次设计作业

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吸收能力存在一定差异,教师在进行数学作业设计与评价时应该尊重学生差异,开展多层次教学。作业分层设计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情况、自学能力和数学思维来设计作业内容,目的是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作业分层设计需要求精,在作业量与作业难度上体现出层次性。因此,教师需要综合评估学生的能力和数学知识基础,设定教学目标,规划作业布置的总体思路。

作业分层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基础知识,第二是拓展训练,第三是创新训练。第一层次的作业设计重点是夯实基础知识,主要针对学习能力偏差和数学知识基础较差的学生,以确保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在布置作业前,教师需要评估学生的情况,总结现阶段学生的数学学习问题,有针对性地拟定纠正措施。作业设计以例题结合习题训练的方式为主,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掌握基础题型的解题要点。作业评价的内容是评估学生对于新知的理解度与掌握度,纠正其错误方法。此外,第一层次的作业量不可过多,教师仅需选择典型习题让学生加以练习,用于提高学生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基础知识训练不等同于重复训练,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使其在主动探索中掌握知识。第二层次的作业设计重点是适度拓展,以应用题为主,适用于中等层次的学生。教师可适度加深习题难度,以提高学生对于新知的内容、表达方式的理解度。该层次的作业设计以及评价环节需预留发展空间,使学生可以自由发挥。第三层次的作业设计重在题型新颖,基于新旧知识的整合来设计作业,目的是提升学生的感悟力、知识应用能力和创造力,适用于思维敏捷且学生能力较强的学生。此外,教师在作业评价环节应鼓励学生提出创新性想法,并引导学生验证自身想法,以培养其创新思维。


点击次数:23  发布日期:2023/6/1 16:08:25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