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学困生分层作业设计的研究王大春
“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学困生分层作业设计的研究
王大春
(贵州省义龙新区德卧教育集团中心小学)
摘 要:在“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小学教师需要充分领会“双减”精神,挖掘其中的精髓,并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真正落实到位,优化作业设计,适当地减轻学生的负担,让学生真正地巩固知识,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实现个性化发展。文章就“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旨在提升课堂教学成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双减”;小学数学作业
“双减”政策是一项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政策。“双减”政策要求为学生减负,让他们能够度过一个快乐、愉悦的学生时代。在以往的小W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不断地给学生施加压力,增加学生的作业量,以“刷题”的方式来弥补学生的短板,希望以此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但这样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还容易让学生觉得有压力,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从而适得其反。针对上述问题,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学生的作业,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具有针对性、发展性与创造性。教师在深挖教材的同时,还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掌握学生的差异,为学生量身定做符合他们发展水平的作业,让学生在完成数学作业后取得进步,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一、结合学生实际,转变教师自身的作业观
(一)加强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我们的生活中蕴藏着各种各样的数学知识。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当转变作业观,适当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巧妙地把这些现象与当堂的数学知识相联系,并且从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合适的切入点,让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知识,在特定的生活情境中,做到学以致用。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学会应用知识。
例如,在教学完“大树有多高”一课的相关知识后,教师从实际生活入手,加强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这堂课的难点是让学生发现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高度与影子长度的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学生在已经理解了比的概念及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很容易解决这类问题。然而这些问题相对比较抽象,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反应不过来,或者听明白了,但又不知道该如何解决问题。为此,教师设计了这样的作业让学生对知识加以巩固:请各位同学课后去寻找一个又细又高的直立物体,因为用尺子直接测量很难量出它的高度,所以请你用自己的方式试着量出其高度,并阐述测量的过程。如果你在测量的过程中遇到问题,请说出来,然后与大家分享你是如何解决的。如此一来,本堂课的难点就通过设计这样的作业得到了突破。
(二)善于利用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广泛地应用于生活。其实,在生活中处处都可以找到数学知识的影子,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作业观,注意利用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借助自己熟悉的生活元素来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这样不仅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教具和教学资源短缺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在搜集数学素材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作用和学习数学的乐趣,发展学生的思维。
二、结合学生实际,合理设计分层作业
(一)设计针对学困生的作业
“双减”政策强调为学生减负,所以作业的设计是极其重要的,教师要坚持“少而精”的原则,设计分层作业,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短板和遇到的问题,找到其中的原因,借助作业来弥补和解决。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出有利于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作业,有针对性地巩固学生当堂所学的知识,能够实现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设计针对优等生的作业
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与见解。教师需要因材施教,设计出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分出作业的等级,让学生进行“自助餐”式的选择,从而避免“有的学生吃得过饱,有的学生却因不合胃口而根本吃不下”,让每一名学生的能力都能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有所提高。对于优等生而言,他们可以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选择做一些有创造性、操作性、实践性的题目。这样不仅能够减轻学生的负担,而且能够尊重学生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做作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结合学生实际,灵活选择作业形式
(一)用兴趣性作业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某一项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那么他们完成活动任务的效率会很高。可见,只有增加作业的趣味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作业中。有的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枯燥,为了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数学,教师可以从生活中找到数学知识的原型。这样,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去学习,不仅学起来更容易,而且会发自内心地感受到数学的魅力,获得成就感,对数学越来越热爱。
(二)用探究性作业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完成作业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学习活动,而有效地完成作业,并不是让学生单纯地记忆和模仿,而是要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不断的动手实践中主动去探索。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所学的数学知识、数学技能做到真正掌握,融会贯通。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需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可以让学生进行主动探索的作业,从而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按照教学内容设计出了探究性作业。不同学生由于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往往各不相同,想法也不同,因此展示出来的作业成果不尽相同。教师通过这种作业形式,不仅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还可以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与探索中,对本堂课所学的内容有更深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