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的方法王小芳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的方法
王小芳
(四川省平昌县第二小学)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的“催化剂”。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不过喜欢寻根究底,追求问题罢了。”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悟到教材的真谛,要充分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思维。养成良好的质疑习惯。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的几种方法。
一、激“疑” 中,投入思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适时激疑,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如在教学“体积的意义”时,教师巧妙地利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向学生激疑:“为什么瓶子里的水没有增加,丢进石子后水面却上升了?”一“石”激“浪”,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有关长度、面积等的知识块被激活。他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因为石子有长度,有的说因为有宽度,还有的说因为有厚度、有面积等。正当学生为到底跟什么有关系而苦苦思索时,教师看准火候儿,及时导入新课,并鼓励学生比一比,看谁学习了新课后能够正确解释这个现象。这样通过“激疑”,打破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使学生充满热情地投入思考,一下子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位置上。
二、巧“问”中,产生悬念?
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因此,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求知兴趣。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是圆形的。”“如果是长方形或三角形行不行?”学生笑着连连摇头。我又问:“如果车轮是椭圆形的呢?”学生急着回答:“不行,没法骑。”我紧接着追问:“为什么圆的就行呢?”学生一听,马上活跃起来,纷纷议论。这一系列的提问不仅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悬念,而且为随后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准备。学生“找结论”的思维之弦绷得很紧,而且这样找到的结论理解、记忆得也很深刻。
三、示“错”中,寻找解答?
教学时有意搜集或编制一些学生易犯而又意识不到的错误方法和结论,使学生的思维产生错与对之间的冲突和悬念,进而引导学生找出致误原因,克服思维定势。如我在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出示了一道容易出错的复习题:36-36÷3。许多学生的计算步骤如下:36-36÷3=0÷3=0。造成计算错误的原因是因为强信息“36-36”削弱了计算顺序这一信息,造成了计算的差错。而只有个别学生的计算步骤是:36-36÷3=36-12=24。出现这两种情况,正在我的意料之中。我顺水推舟,把这两种计算过程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讨论这两种计算哪种正确。顿时,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第一种解答正确,有的说第二种解答正确。学生们个个情绪高涨、兴趣盎然,我顺势引入新课:“到底哪种解答方法正确呢?我们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后,就知道答案了。”接着开始讲授新课,教学效果很好。实践证明,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容易做错的题目,展示错误,造成“悬念”,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四、设“障”中,创造悬念?
教师要准确把握新知识的生长点,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疑置难,利用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创设悬念,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好奇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困惑之处。这样以“障”造成“悬念”,使学生在学习循环小数时心中始终有了一个目标,激发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五、求“变” 中,培养发散思维
求“变”就是在教学中对典型的问题进行有目的、多角度、多层次的演变,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此类数学问题的一般规律和本质属性,也使学生对学习始终感到新鲜、有趣,由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在学习了分数应用题后出示两个条件:男同学20人,女同学16人”,让学生根据所给条件自己提出问题,并且解答。由此可以提出很多不同的问题:(1)男同学是女同学的几倍?(2)女同学是男同学的几分之几?(3)男同学比女同学多几分之几?(4)女同学比男同学少几分之几?(5)男同学比女同学多百分之几?……这样的变换使学生再度陷入问题的探索之中,而且这种求“变”,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对学生思维潜力的发挥起到一个创景设情的作用。
六、主动质疑 ,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习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学习和提高自学能力提供了内在条件,而兴趣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长时间逐步培养起来的。数学教学不但要学生想质疑、敢质疑,还要让学生主动质疑。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创设学生质疑的舞台,让他们在似是而非的辨别中得到提高。同时,教师利用巧妙的提问或设置悬念,创设诱人的情境,使学生感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学习主动生疑。
总之,创新思维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探索,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给学生提供参与质疑的机会,留给学生自主学习、互相交流、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怎么想就怎么问,但课堂质疑切忌出现无拘无束的“放羊式”局面,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现象到本质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让学生慢慢地学会质疑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