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曹亚兰
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
曹亚兰
(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七0二学校)
摘 要:初中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创新思维的基础和关键。初中阶段也是学生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形成的很关键时期,因此初中化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各方面入手。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总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优化课堂练习,让每一个学生进取、进步,成功、成才。在初中化学课堂,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地去进行各式各样的、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转变观念,营造课堂氛围。课堂教学是一种群体活动,在这种活动过程中营造良好的氛围至关重要。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地位,思维往往受到抑制,思想疆化。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营造自然、和谐、平等、开放的宽松、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在这种教学氛围中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提出问题、提出异议,允许学生相互讨论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这种教学氛围里一方面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另一方面更有利于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解决问题,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和发挥。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个性的发展离不开他所生活的环境,个性是在与他的生活环境相互刺激的过程中形成和培养的。环境如果不断刺激一个人作出主动的、独特的反应,为他提供个性发展的机会,他的个性自然会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
营造宽松氛围,培养创新意识。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应允许学生打断老师的授课,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多提异议,调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平时教学中,我想方设法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多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激情与激情的碰撞,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在这样的氛围里,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求解决问题。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就自然而然的得到了培养。例如:演示酒精与水混合总体积缩小这个实验来证明分子之间有空隙的时候,有学生提出是不是所有两种液体混合总体积都缩小呢?有没有增大的呢?这个问题的提出不利于分子之间有空隙的解释,与《分子》这节看起来不相关。如果这样评价,会遏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所以我高度赞扬了这个学生,赞扬他敢于怀疑、敢于探索的精神,并号召其他学生向他学习。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我们教师一定要努力营造宽松的环境,保护活跃的气氛,驾驭其中,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不断的滋长。
设计探究性实验,将其思维引向创新。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尤其是在中学教育阶段,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化学基本操作、掌握化学知识、形成多种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设计性或探究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设计性或探究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常规实验无法比拟的。如学习有关“铜绿”的两个小实验后,可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利用家中里的食醋除去铜制品上的铜锈;又如学习了实验室用双氧水制取氧气、实验室用大理石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知识后,可布置课外作业:利用生活中的某些物品制取氧气、二氧化碳气体并检验。还有燃烧条件、钢铁生锈条件的探究;酸碱指示剂的制作;铜铁锌等金属活动性的探究,等等,都可以作为课外作业布置给学生,这些课外作业都可以极大地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以致用、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学生完成后,再组织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优缺点等。对好的方案特别是有创新的方案,进行表扬和奖励。鼓励学生创新,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鼓励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注重实际、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老师、不盲从课本的思维品质。牛顿曾经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创新能力的基础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入手,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老师对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不要简单地加以否定,而是要积极加以引导,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古代教育家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回答问题只是知识和技能的运用,提出新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思维。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设疑可以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又可以使学生处于愉快的心境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它与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密不可分,作为化学教学应如何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在这方面的努力和实践,决定于是否对学生的创新潜质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挖掘。教师应使学生感受到因创新带来的欢乐和情趣,进而使学生进入渴望学习、乐于学习的良性循环状态,为学生的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任重而道远,需要教师长期不懈的努力。教育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与创造,只有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好地统一,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用心地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创设各种不同的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才能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有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