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薄弱寄宿制高中学生自我认同感培养策略 ——以四川省资阳市外国语实验学校为例江远光 何绍彬 陈利萍
城市薄弱寄宿制高中学生自我认同感培养策略
——以四川省资阳市外国语实验学校为例
四川省资阳市外国语实验学校 江远光 何绍彬 陈利萍
摘要:以四川省资阳市外国语实验学校高中阶段学生出现的身心健康问题为例探讨了加强学生自我认同感培养的教育问题。通过阐述其重要性和现状分析,重点探讨了认同感培养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自我认同感 培养 高中学生 心理健康
一、自我认同对高中阶段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高中阶段学生可塑性强,极易受到不良思潮浸蚀。抓住这一时期强化自我认同培养教育,解决他们青春期可能存在的内向、自卑、压抑、过于敏感、自我封闭、逃避现实、空虚无奈、技不如人,人生无目标理想等身心健康问题,有利于他们在青春期迷茫中找到重塑自我的方法和路径,建成一个稳定自我。同时,通过以活动育人、文化化人的主题培养还有利于他们在“证明身份”的过程中解决“我是谁”“我能成为一个怎样的自己”等青春期苦恼问题,进而进一步促进高中阶段学生认识自我,建构理想的稳定的自我。
二、城市薄弱寄宿制高中学生的自我认同感现状
我校是地处城市边缘的薄弱寄宿制高中学校,学生群体包括处于寄宿制学校这一环境内的住宿和非住宿两类学生。这些学生中的一大部分来自农村,且有不少在初中时期就是寄宿生,由于父母外出打工或父母离异等原因,这些学生小小年纪就和至亲分别而寄宿于学校因父母疏于和孩子联系,孩子缺少父母的关爱呵护,时间一长,导致一些孩子心理产生自我怀疑:我是不是不好?爸爸妈妈是不是不喜欢我……有时他们又会把自己与城市学生相比,因父母在学识、家庭背景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容易产生不如别人的自卑感,他们性格内向、自我认知不足、敏感多疑,进入高中后,心理上的困扰仍然得不到父母的及时疏导;学校还有一部分学生来自城区初中学校的普通班级,他们学习基础普遍较差,在过去的学习中,通常没有像学优生那样可以经常得到老师的关注、认可、表扬;又因为城市薄弱寄宿制高中学校在心理健康辅导方面的师资缺乏,学生们出现了缺乏自我认同等心理健康问题时,无法及时得到专业心理老师的辅导与干预。这些现状在与我校同类的学校中也很有代表性,所以,建立学生的自我认同是城市薄弱寄宿制高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
三、城市薄弱寄宿制高中学生自我认同感培养策略
(一)利用校园活动培养
1.全校性活动:通过专题讲座、团建、健康周、成人礼等,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集体活动为载体,坚持全面发展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的原则而开展的活动,一般每月一次。每一次活动都是围绕“培养自我认同,促进和谐交往”这一心理健康教育主题设计并展开的。
2.分层活动:分年级、分班(网班又称实验班、平行班、艺体班)、分小组、个人、分不同活动类型(体育运动比赛、主题班会、主题征文及演讲、心理剧编剧及表演、小组学习对抗赛、艺术比赛如书法、音乐、美术…)
3.个别特例活动:开展此类主题鲜明活动,如心理训练、访谈、心理辅导、帮扶等有利于针对特殊群体中的典型现象或个例进行针对性教育培养。
以上校园活动,在实践中通过精心设计和组织,合理整合,让学生自我认同活动育人中得到认识自我,锻炼自我的机会。每一次活动都是围绕“增进自我认同”这一心理健康教育主题设计并展开的。活动前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推演活动过程和效果,精心策划活动的方案、提前准备活动器材、安排活动负责人、做好明确分工,采访并拍摄或用纸笔记录学生活动后的心得体会。
比如三月举办“校园杯”羽毛球比赛活动,活动方案中,分年级比赛,全校学生在各自年级组自主报名,上场比赛的队员可以自由替换,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采用男女混合双打制,目的是打破男女生之间的界限,消除男女生之间的神秘感,让他们大大方方一起训练,密切队友的合作、增强自信;场外的同学也可以参与到活动中,为参赛队员提供后勤服务,或者是为队友呐喊助威,拍摄照片、小视频,参加“最佳摄影”、“最佳短视频”、“最佳小记者”等奖项的角逐,让每一个同学都有机会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去展示自己,去和同学沟通交流,去增强自信。
又比如4月举办“‘羽’动青春、展我风采”的手抄报比赛活动,可以说是羽毛球活动的延续,活动方案要求全校所有班级以团队方式参赛,要求参赛者分工合作,完成文字编辑、插图设计、排版合成等任务,且设了多种奖项,以增强学生自我认同。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长处,又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和队友交流沟通、达到提升学生自我认同感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活动目的。一些原本可能比较内向、害羞、怯懦的同学,也可能会尝试迈出大胆的一步,尝试发挥自己所长并与他人交流沟通,在不知不觉中自我意识得到了发展。
紧接着5月举办“心理健康周活动”:设计并制作“增强自我认同,促进和谐交往”的心理健康知识展板,聘请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家教授对学生进行自我认同培养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普及和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这样,在前两次增强自我认同的实践活动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从理论上帮助学生了解并加深对自我认同的认识,让存在自我意识困扰的学生得到及时的指导与帮助。
又如个人活动方面,学校每月会定期开设一次“学生讲堂”——“今天我来讲”,让学生讲关于心理健康的成长故事。
案例:
高2020级10班杨利萍 上初中时母亲去世,她与父亲、继母关系都较冷漠,学习成绩也一直较差。上高中后,因为课程难度加深,更是深感学习吃力,升学无望,为此,渐渐沉默、封闭、厌学,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时常不进教室,在校园里闲逛。班主任和科任老师联系上家长,与家长反复沟通,劝导家长多关心孩子、从孩子学习上的进步、生活中待人接物的得体、善良、诚信的品质等等方面多给孩子认可、表扬与鼓励;老师们又转头劝导学生,但该生不愿和老师交流,沉浸在自己的忧闷中无法自拔。老师们又另寻他途,发现该生在体育方面很有天赋,而且也喜欢体育运动,于是建议该生把体育作为未来职业规划的方向,之后又把孩子的家长请到学校,一是让家长参观孩子在体训场上的优秀表现,二是请体育专业出身的郑副校长现身说法,帮助家长改变对体育专业的偏见。三是搜集从本校走出去的体育生目前的良好的工作情况。这样,家长对孩子的表现表示认可,同意孩子参加体训。这个学生找到了自己奋斗的目标,心态也渐渐恢复了自信积极乐观,学习也有了劲头,成绩也渐渐提高,与老师同学的相处也变得开朗热情了。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自我认同。
学校对老师进行积极心理学理论知识培训,老师要用积极、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要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是可造之才,要去发现学生的长处、多关心、多鼓励、多肯定实现师生间的有效互动,架起师生间知识交流和情感沟通的桥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潜移默化学生的自我认同。
(三)建立家校沟通渠道。
学校每期举办两次“家长学校”系列讲座,邀请家长代表为家长们讲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升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班主任每月向家长推送一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文章,帮助家长学习心里健康教育知识,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发展,采用正确的方式方法帮助孩子消除心里困扰、培养自我认同。
学校举办的每一次活动都会有专人写成简报,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给家长,让家长了解孩子的情况,与学校共同为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而努力。
班主任通过微信聊天、电话访谈或家访,把孩子在校的点点滴滴的进步讲述给家长,让家长以孩子进步为荣,孩子也可以通过观察、感知家长的关心、肯定而增强自我认同。
(四)校社(村)联动,培养学生自我认同。如提供学生社区(村)服务的机会,找到自我价值。
案例:我校高二10班杨尉同学,来自农村初中,父母在外务工疏于关心照顾,导致他对学习没兴趣,学习成绩差、与同学关系淡漠,也拒绝老师的劝解开导。为了树立该生的自信心,学校与班主任老师不仅与家长协调沟通孩子的教育、还与该生所在居住地街道社区联系,为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一起努力想对策、定措施,鼓励孩子学习之余,尝试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在2022年,该生因积极参加疫情防控志愿者服务活动,为社会公益做贡献,表现突出,被资阳仁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临空经济区雁江镇人民政府表彰,授予“优秀志愿者”荣誉称号。
四、结束语
加强城市薄弱寄宿制高中学生自我认同感培养在化解学生青春期特定时期心理健康问题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学校、教师、社会、家庭都必须对此联合发力,共同驱动,形成多维、立体的育人机制和高效的活动促进,让学生快乐度过青春期迷茫而走向有理想的自己。
参考文献:
刘璐,浅谈青少年自我认同感的发展教育策略[J].读写算,2015年。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 四川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基地研究课题:城市薄弱寄宿制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2021SXJP161) 研究成果”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