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思考段成靖
“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思考
四川省武胜县城南初级中学校 段成靖
[摘 要]如今“双减”正轰轰烈烈地进行,“强课增效,减负提质”也正在广安行。特别是“义教”各校正在全力答好“追求教育高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办人民放心、满意的教育”这张“试卷”。基于此,笔者围绕教育主阵地“课堂”,站在一线教师角度从四个角度分析了如何建设教育主阵地---课堂,提出了较新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双减”;课堂教学;思考
“课堂”如农民的“稻田”,“稻田”产量高否是由农民如何精耕细作一寸光阴一寸金、如何集约经营、如何科学管理等决定;“课堂”也是教育的“心田”,“心田”是否高质确是由教师本身素质,以及教师如何取舍文本、分析学情,如何设计流程,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或方式,如何自我反思等因素决定。
“双减”当下,教育吹响了“强课增效、减负提质”的冲锋号,课堂无疑就成为了主阵地。如何利用课堂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从而提升教学质量,这是摆在各“义教”学校和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需要学校和教师认真去努力、去研究、去实现。那么,如何落实“双减”背景下的强课增效、减负提质,笔者就“双减”政策实施以来的行动和体会谈几点认识。
俗语道:“领导班子强,屋脊一根梁”。它强调的是“引领”的重要性。一校是校长的引领,一班是班主任的引领,一科是教师的引领,他们素质高低就直接影响着“受众”的素质。因此,笔者认为:要落实“双减”下的强课增效、减负提质,首先就要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大家都明白:一所学校对社会的影响不在于它的规模大小和人数多少,而是在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和一代代传承教师的素质,在于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其实,早在2014年第30个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师范大学时勉励广大师生的讲话中就谈到:“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并且要求全国广大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所以,任何学校都要以总书记的要求加强“四有”教师的校本培训,以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
其次,抓实课堂教学质量。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和组织教学的能力,“把向40分钟要质量”的目标落实到每一堂课。教师要处理好教材,必须将功夫放在课前,加强教学研究(也即:备好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所以在上课前,教师必须做到:课前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研读教材,研读教学目标,研究重、难点,研究学情,研究教法、学法及教学手段,备好教学过程,备好板书设计等并写好教学详案。只有备好课才能做到打有准备之仗,才能灵活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另一方面:教师要组织好教学,笔者认为必须抓好课堂的“四度”:教师的引导度,学生的参与度,目标的达成度,教师的特色度。引导度指引导的力度,即教师如何导入新课以尽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如何过渡,如何处理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如何收尾,留下精彩。参与度指一堂中学生参与教学的面,一堂低效、无效的课堂中,学生参与的人数很少,多数学生在当旁观者;只有全员参与,热情万丈,甚至达到忘我的境界,课堂教学的效果才高。达成度指完成教学目标,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每堂课要尽可能做到优质高效,教师要以结果为导向,选择适合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中必须必须当堂检查、反馈、巩固,及时调整教学预设。特色度指教师个人与众不同的教学风格。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精气神”、渊博的学识、语言的风趣、适度的幽昧、手段的巧用、板书的别致等等都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而达到课堂的高效。
再次,加强作业的设计与管理。作业是课堂教学的“体温表”,能测出课堂教学的效度;作业也是教学质量的“晴雨表”,它能让教师随时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有效的策略与措施。“双减”虽有“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但并不是说不布置作业。“双减”政策强调不布置“机械、重复、偏、难、怪、旧”的作业,学生作业设计和布置一定要按照“双减”意见的要求去进行,不能加重学生负担。为了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设计应在备课时就应与备课组成员进行集体研究,集思广益,让教师充分发表意见,根据学生的学情设计有弹性、层次性、创新性、个性化等的作业,力求形成本年级本学科各具特色的作业,让作业达到既检查学生当堂的学习效果,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它更是印证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高低的标签。总之,优化作业,提质减负,也是当下课堂教学改革很重要的一环。
最后,要学会教学反思。叶澜教授曾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可见,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反思,是教育科研的本质,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那么,教师应如何进行反思呢?一般来说,一堂课可从几个方面进行深刻反思:这节课总体设计是否恰当,教学环节是否合理,教学其容是否清晰,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充分,重点、难点是否突出;今天的课堂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做得还不够好,哪些地方需要调整、改进;今天的课堂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了,学生学得是否愉快,还有哪些困惑等等。通过课堂的认真教学和课后的常态总结、反思,师者必将获得一笔宝贵的教学财富,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自己的课堂教学质量。
“教育改革”是教育不变的规律,“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永恒的主题,也是教师不懈的追求。笔者相信,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度推进,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身心健康的发展,课堂教学的“强课增效、减负提质”以及教育生态的恢复一定能很快实现。
[参考文献]《浅谈双减背景下的课堂教学》 2022.4 教师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