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学习中评价的导向性探究张丽琼
小学语文课堂学习中评价的导向性探究
张丽琼 云南省永胜县三川镇普枫小学
课堂学习评价指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它是形成性评价,而不是终结性评价。教学评价既可判断教学目标的正确性、可行性及其实现的程度,又可反馈、调控教学活动,具有较强的导向性。加强对学生课堂学习评价导向性探究,有利于充分发挥评价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也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
一、要善于使用鼓励性语言
对小学生的进步、成功,教师要善于使用多种语言予以鼓励。有的教师的鼓励性语言很贫乏,仅限于“好”、“很好”、“不错”之类,缺乏激励性和针对性。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使用不同层次的激励性语言。如学生回答某个问题不错,教师可用如下语言鼓励:“回答得很准确!”“回答得好极了!”“回答得太漂亮了!”“这位同学真会动脑筋!”等等。如果学生的回答超乎教师的意识之外,教师可用惊讶的语气鼓励:“真没想到,这位同学的回答会这样精彩!”“这位同学的回答,比老师教案上写的还要好,真不简单!”或者把这些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予以归纳,要求全班同学学习。如果学生的回答不完全正确,教师不可光挑不正确的部分评价,而要首先予以鼓励:“这个问题,答对了一半,也是一分贡献。另一半,还要再想一想。”如果学生的回答是错误的,也要尽可能找出积极因素,如“动了脑筋,但答案有误”,“敢于积极发表意见,但考虑问题的思路有毛病”。有些学生,平时极少发言,偶尔举手发言,又可能出错,教师评价时要着重鼓励后进生主动发言的行为,而不要在发言的质量上有太高的要求。
用教学要求来评价、激励学生,是一种更为科学的方法。如一个学生朗读课文不错,教师不采用“读得好”,“读得不错”这类笼统的评价语,而根据朗读的实际水平,采用“读得很准确,没有掉一个字”,“读得很流利,声音很响亮”,“读得很有感情,全班同学都感动了!”一类的评价语。因为朗读准确、流利、有感情,这是小学生应该达到的教学要求,用教学要求来评价、鼓励学生,可以引导学生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二、要善于发现儿童在课堂学习中的闪光点
儿童在课堂学习中,在教材或教师的启发或同学之间的触发之下,常有智慧火花的闪耀,称之为“闪光点”。儿童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这种闪光点是十分可贵的。它是儿童自我努力、积极思考、获得进步和成功的标志。此时的鼓励性评价,作用有三:一是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二是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这种闪光点的可贵;三是给儿童注入自信心,让儿童充分意识到自己的潜在能力。儿童的长处和能力,常常是在鼓励中得以强化的。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闪光点,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广博的知识;②丰富的想象;③敏捷的思维;④有启发性的疑问;⑤独到的见解;⑥有感情的朗读;⑦精彩的语言等。只要我们不是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儿童,那么,儿童在课堂学习中的闪光点便是随处可见的。比如,教师教“兔”字,让学生组词。第一个学生说“大兔”,第二个学生说“小兔”,第三个学生说“灰兔”,第四个学生说“兔年”。其中能把“兔”组成“兔年”这个词,这是学习的闪光点。因为“兔年”这个词,已经从“兔子”的概念中跳了出来,并且是在“兔”字后面加字组词,与前面几位同学组词不一样。因此,对组“兔年”一词的学生,教师应特别予以鼓励,并归纳出“在生字的后面加一个字也能组成词语”的组词方式。 接着,教师教“官”字,提问:“这个‘官’字应该怎么记?”一个学生回答:“这个‘官’字上面是宝盖头,下面那个东西,像我们家里的双门电冰箱。”学生的回答,实在是太精彩了,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善于联想,善于发现”的闪光点。因此,实行鼓励性评价,要求教师首先要当好伯乐,当一个善于发现学生闪光点的伯乐。后进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有闪光点。对后进生的闪光点予以鼓励性评价,有时效果更为显著。
三、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教好
教师要树立一个坚定的信念:每个孩子都可以教好,每个孩子都可以成才。即便是那些调皮的、学习差的、不太有礼貌的孩子,教师也应该相信,只要教育得法,他们同样可以成才。学生,尤其是小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他们的潜力很大,可塑性很强。“应该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
教师是不是相信儿童,这是教师对儿童进行合理评价的前提。罗森塔尔效应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心理学家罗伯特·罗森塔尔来到美国的一所小学,从一至六年级中各选出3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煞有介事”的发展预测。然后,他以赞赏的口吻,将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有关老师。名单中的学生,有的在老师意料之中,有的却不然。当老师感到有些迷惑时,罗森塔尔解释说:“请注意,我讲的是他的发展,而不是现在的基础。”这样,教师们从内心承认了这份名单。8个月之后,他又来到这所学校,对18个班进行复试。结果发现,他们提供名单的学生,成绩增长比其他学生快,并且在感情上显得活泼、开朗,求知欲旺盛;与教师的情感也特别深厚。原来,他们提供的名单是随机的,根本未作任何测试。他们不过想通过“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坚定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改变教师不相信后进儿童的观念。观念变了,顽皮儿童在教师心目中成了很有发展前途的儿童,于是教师对这些儿童的评价也跟着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儿童成长的加快。可见,充分相信儿童是个前提,这个问题解决了,就必然会对儿童充满信心,必然会设法鼓励儿童获得成功。
总之,加强对学生课堂学习评价导向性探究,有利于充分发挥评价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也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