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期刊浏览

国际刊号:ISSN 1672-5905

国内刊号: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jsjyyj218@163.com

网    址:www.jsjyyj.net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学习李清青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学习

 

李清青

(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三溪镇中心小学)

 

学生在课文理解、习题解答、技能训练中,由于自身年龄特点、知识结构以及教材、目标、手段等多方面因素,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思维障碍,发生思维疏乎、偏向或终止现象。教师如何诱导和启发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将思维导向深入,促使学生产生顿悟,越过障碍,流畅思维,体现了教师的点拨艺术。“要使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重要的不是讲述,而是点拨。”那幺,教师该怎样恰到好处地点拨呢?下面谈几种做法。

一、揭示矛盾,引起思索

教学中矛盾总是客观地存在于教材实际与学生实际之间。语文教学中一般存在着“知”与“不知”、知得“深”与“不深”的矛盾。当学生“不知”或知得“不深”,出现思维障碍时,教师抓住矛盾的症结,巧妙揭示,引起学生的注意,促使他们围绕矛盾定向思维,从而找到解决矛盾的办法,提高认识能力。如教学《登山》一文,当巴果茨基走过险路,回头看列宁时,吓得险些掉进深渊。为什幺会这样?这是一个“知”与“不知”的矛盾,学生围绕这一问题,阅读上下文,就可以弄清,因为列宁紧跟在他后边,而且在最险的地方停住了(头昏目眩),列宁是俄国革命的最重要领导人,真遇到危险,那将是革命的巨大损失,巴果茨基当然吓得险些掉进深渊。这一句话看出了他当时十分紧张十分担心的心情。又如教学“麻雀”第三自然段,开头写道:“风猛烈地摇撼着路旁的梧桐树。”学生一般只认识到这一句在写什幺,而没有注意为什幺写,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后面写小麻雀样子的语句上。这里就存在一个知得“深”与“不深”的矛盾。教师质疑:“为什幺要写风?不写可以吗?”这一提问立即将学生注意力集中到这一句上,迅速地开动思维机器去主动地寻找答案,思维非常活跃。有的说,从“猛烈”和“摇撼”可以看出风很大。正因为风大,小麻雀才会从巢里掉下来。这一答案找到了事情的因果关系。有的说,猎狗鼻子虽然很灵敏,可它能嗅到麻雀气味,发现小麻雀,风肯定也帮了忙。这一答案注意了文章的前后联系。有的说,风吹树摇,这一景象衬托了小麻雀的弱小和可怜的样子。这一答案从写作技巧来分析,认识更进一层。这些答案比仅仅知道这句在写风大风猛的认识要深得多。从这两例中可以看出,学生的“知”,“知得深”,得益于教师善于抓住矛盾,巧妙点拨。

二、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这项训练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自然段是由一个个句子组成的。要弄懂自然段的意思,就要先读懂每一句话,弄懂句与句之间的联系。所以弄懂自然段意思的训练,要在读懂每句话和注意句与句联系的基础上进行,这就是“承前”。文章又是由一个个自然段组成的,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所以,弄懂自然段的意思训练,又是为以后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和篇的训练打基础,这是“启后”。教师教学时,要扎扎实实地去训练。弄懂自然段的意思,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步骤,要通过弄懂每个自然段来理解课文内容。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注意渗透弄懂自然段意思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弄懂自然段意思的能力。具体做法是:先读一读整个自然段,对这段的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再一句一句地读,一边读一边想,想想每句说的是什么;然后,看看句与句之间有什么联系,哪几句可合并为一层,练习给自然段分层;最后总的想想这几句话主要讲的是什么意思。如《李时珍》一课第四自然段:“李时珍22岁开始给人看病,一面疗医,一面研究药物。他发现旧的药物书有不少缺点;许多有用的药物没有记载;有些药物只记了个名称,没有说明形状和生长情况;还有些药物记错了药性和药效。他想,病人吃错了药,那多危险啊,于是决心重新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这一自然段共有三句话,一句话一层意思;第一层讲李时珍一面行医,一面研究药物。第二层他发现旧的药物书有不少缺点。第三层讲他决心重新编一部完善的药物书。整个自然段主要讲李时珍决心重新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这个意思。

三、总结规律,促进迁移

语文作为一门学科,不管是知识内容本身,还是获取知识的方法手段,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比如,怎样学习汉字?怎样写比喻句?怎样使用“的”、“地”、“得”?什幺是主要内容,怎样概括?写文章怎样详略得当,突出重点……这些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从一篇篇课文的理解,一道道习题的解答,一次次技能的训练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促进知识的正迁移,提高学生认识,形成语文能力,用以指导再学习。

四、创设情境,激起共鸣

有些课文记叙的人或事,因为离学生生活的时代较远,或者因为学生的社会知识、生活体验的欠缺,阅读时,往往理解困难,出现思维停滞。比如《麻雀》一文,庞大的猎狗,面对弱小的麻雀,竟然不战而退,这是为什幺?从十来岁孩子的生活体验来看,显然不合常理,如果教师仅凭讲述使学生知道,是麻雀面对凶残的猎狗,面对强者,敢于搏斗,敢于牺牲的精神和气势吓退了猎狗,这样做,学生仅仅是囫囵吞枣地记下答案,而没有真正地逾越思维障碍,突破教学上的难点。这里一种较好的做法是:①情景再现。通过幻灯再现三个情景:猎狗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走近小麻雀;老麻雀奋不顾身地飞下来掩护小麻雀,准备与猎狗搏斗;猎狗慢慢后退了。②音乐渲染环境,准备一段节奏鲜明强烈表现激烈搏斗的音乐,随画面的变换、事情的发展,音乐由弱到强,再到弱,充分地渲染弱者敢于战胜强者的紧张气氛。③教师伴着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这几个步骤,创设情境,学生的情感因素被调动起来了,在不知不觉中与麻雀产生感情共鸣,意会出“强大的力量”就是“爱的力量”。这种情境给学生思维流程的畅通,提供了最优化条件。

 

 

 

 

 


点击次数:14  发布日期:2023/4/29 11:43:34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