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体育课堂快乐起来陈 清
让小学体育课堂快乐起来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赤溪镇小学 陈 清
小学生心理正处于爱玩好动的阶段,他们的儿童天性体现得很强烈,对各种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从生理方面看,小学生正处于身体生长的旺盛时期,不宜做大量的、长时间的体育活动,否则不但不能得到良好的体育教学效果,还会给学生身体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小学体育教师要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从学生的情趣出发,让体育课堂快乐起来,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体验到体育学习的乐趣,从而加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的动力,让学生在欢快的训练中掌握体育知识,达到强身健体的教学目的。
一、注重体育课的课堂教学方式和方法
小学体育课堂想要真正意义上实现快乐学生的教学效果,必须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注重课堂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引导。针对小学生的生理发育特点,制定动作难度相当的教学内容。开展课堂互动游戏教学、情景再现教学等模式,积极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抓住孩子爱玩的天性,引导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对体育课上的理论知识渗透。避免教学方式单一化现象出现。
二、注重体育实践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校要提起对体育课程的重视,积极举办各种体育项目比赛。根据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对不同年级设定具有针对性的体育项目。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体育团体项目的开展拔河比赛、田径接力等体育形式。团体比赛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比赛的同时齐心协力朝着一个目标努力。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树立竞争意识,进而促进团队意识的形成。在学生们共同的参与下,鼓励不善于积极表现自己的学生也有机会进行体育互动。
三、注重体育游戏课
游戏教学法是体育快乐课堂少不了的教学元素之一,老师利用游戏设计体育课堂教学环节。帮助老师有效控制小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促进学生更好的参与体育课堂互动。在游戏的带动下,学生们可以轻松无压力的放松心情,锻炼身体。如在对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进行体育教学中,课上对锻炼学生身体的协调运动机能的学习内容,老师可以让学生们上前扮演青蛙跳、鸭子走路、小鸟飞翔等动作的模仿。鼓励学生扮演身边熟悉的小动物运动特点,在学生们熟知的内容下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小学生善于表现的心理就会有效的得到激发,从而在游戏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感受到运动带来的快乐。
四、快乐的体育课堂需要多元化教学方式
1.情境教学法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情境教学法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而不是仅仅以动作技能的教学为中心,将枯燥乏味的动作讲解和训练融入到真实的情境当中,让学生在快乐的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到快乐,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情境教学法是通过创设音乐情境、创设故事情境、创设问题情境等方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2.把游戏融入教学当中,通过游戏让孩子收获快乐。对小学生来说,寓教于乐才是最好的教育途径。在对年龄较小的小学生进行初等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秉承这一观点,让孩子们在体育课中收获更多快乐,真正通过体育锻炼获得身心上的愉悦、心情上的放松。
3.因材施教,打造快乐体育课堂。由于小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中较小的年龄段,小学生中一岁的年龄差距,兴趣、爱好、体能就会显现出很大差别,所以不同年级的学生适合的教学游戏是不同的。要根据不同年龄、年级的学生合理地运用游戏以达到教学目标。即便是同年龄段同班级的学生,身体素质也不尽相同,大部分小学生身体瘦小,素质较差,不适合激烈运动,然而全班当中也有部分身体较健壮,如果要求身体健壮的学生跟身体弱小的学生一起进行轻松的训练,对身体健壮的学生的进步没多大作用。小学体育老师要懂得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在一节课当中可以布置身体健壮的学生更多量度的训练和更大难度的运动,其他学生练习较轻松的运动,达到全体共同进步。
4.让小学生在体育课中获得自信,构建快乐课堂。与其他课程相比,体育课是一门更容易让孩子获得对他们成长有益的自信心的课程,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也有很大帮助。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逐渐增强他们的体质、体力、体能,同时让孩子获得自信,明白通过勤奋锻炼可以提高自己的道理。比如在进行跑步比赛的时候,可以通过水平相当的分组、多次小范围的比赛,增加孩子胜出的机率,使每一个孩子在各自不同的项目上获得自信。
综上所述,小学体育课堂想要真正意义上实现快乐学生的教学效果,必须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注重课堂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引导小学体育老师利用好小学体育课的时间,创新适合小学生的锻炼教学方法,构建和创新快乐体育课堂,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提高小学生体育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在体育实践项目教学中,老师要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了解每个学生体育运动特点,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教学形式。在满足学生爱玩天性的同时,将体育课程的实质教学作用发挥出来。构建快乐体育教学课堂,以此来促进小学生身心素质的健康协调发展。